中国莜面之乡飘出淡淡燕麦清香

挤、压、推、提、卷……“中国莜面之乡”——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8月18日举办的莜面美食技能大赛上,师傅们正用古朴的手法演绎着属于阴山下的“内蒙古味道”。

五彩莜面造型各异。陈立庚摄

经过蒸、烙、炒等多道工序,莜面鱼鱼、莜面窝窝、莜面卷卷出锅上笼,散发着幽幽燕麦清香。“传统手艺也要创新,”莜面师傅袁俊平把菠菜、火龙果、金瓜、紫薯榨成果蔬汁和在面里。“五彩莜面”不仅增加了莜面的色泽,食客在品尝时也能体验到不同果蔬的滋味。

莜麦生长在高寒地区,性凉,因此在加工制作过程中需要“三熟”。一熟是磨莜面前要把去壳后的莜麦炒熟,二熟是和面时要用沸水把莜面泼熟,三熟是要用笼屉把莜面蒸熟。

今年3月23日,呼和浩特出台恢复堂食的政策不久。一位女士走进袁俊平的小店点了一笼窝窝鱼鱼二合一的莜面、一碗凉汤、一盘凉菜拼盘,一个烤红薯,共计32元,她通过扫码方式,自行结账。

等餐时,客人摘下口罩,袁俊平才认出这就是自己常在电视里看到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王莉霞。彼时,主要领导带头进店就餐吃莜面,不仅成为武川坊间一段佳话,更给呼和浩特市刚刚恢复营业的餐饮行业提振了信心。

传统莜面技艺书写着独特的莜面故事。陈立庚摄

如今,袁俊平家的“莜面套餐”不用宣传,小店的生意也很好。“每到饭点儿,排队的人们都能排到店外。”在武川,老袁家、老张家、老武家莜面馆不一而足,筋道味美的莜面既是当地人口中“妈妈的味道”,也是这里的“内蒙古味道”。

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内蒙古味道”“内蒙古音乐”“内蒙古影视”与“内蒙古旅游”融合发展。“武川味道”的好莜面源于好食材,莜面是阴山特产,由莜麦(又称燕麦)加工制作而成。

形状各异的莜面美食。陈立庚摄

内蒙古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风沙干旱、无霜期短、光照充沛,适宜燕麦生长。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燕麦生产省区,根据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数据结果显示,内蒙古年燕麦种植面积为万亩。

呼和浩特燕麦种植主要集中在武川县和清水河县。内蒙古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刘景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燕麦中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基本营养素,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第八届武川莜面(燕麦)文化节开幕式在燕谷坊全谷物产业园“草原之门”举行。陈立庚摄

燕麦历来就是武川县最为重要的主粮依赖,如今武川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燕麦产业在这里接穗成谷。8月18日上午,第八届武川莜面(燕麦)文化节开幕式在燕谷坊全谷物产业园“草原之门”举行,开启了武川燕麦产业发展新篇章。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教授管骁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理工大学自年与燕谷坊成立联合实验室,至今已运行了近十年。

如今,燕麦已经衍生出燕谷坊藜麦肽、燕麦β-葡聚糖益生菌、全谷物能量棒、全谷物饼干多种产品。陈立庚摄

“政府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支撑,科研成果转化,满足市场需求,”管骁说,武川县依托特色农产品燕麦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的新路子。近年来,在高校和企业的配合下,燕谷坊还先后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科技大奖。

传统燕麦有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加持,爽滑的莜面依然散发着朴实的粮食清香。“内蒙古味道”在武川不仅是味蕾的记忆,也是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武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张世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的“武川味道”将更重视莜面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传承和保护。

莜面师傅用五彩莜面拼写“武川莜面甲天下”字样。陈立庚摄

传统物资交流大会、莜面美食技能大赛、食用菌产品展销会、燕麦产业高峰论坛、二人台艺术大赛、群众文艺汇演……武川莜面(燕麦)文化节已进入第八个年头,通过挖掘当地的美食文化特色,通过独特的餐饮味道,让更多人了解武川、爱上武川。

呼和浩特市委常委、武川县委书记云海介绍到,文化节开始于年,以燕麦为媒介,是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经贸洽谈、扶贫行动于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旨在将燕麦文化节打造成为特色鲜明、极具吸引力的品牌活动。

武川莜面现今已成当地县域公共品牌。陈立庚摄

如今,“武川莜面”已经成为当地的县域公共品牌。年,“武川莜面”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武川县也对“武川莜面传统制作技艺”加以保护,让更多阴山之外的人们也能品尝到正宗的武川莜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