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
阴山山脉的中段又称为大青山(大青山也叫黑山,蒙古语称“哈拉温那”,意为众多的黑山头,是因其山色如黛而得名。古人“青”、“黑”意近而通用,于是明清以来就把“黑山”称之为“大青山”),有一条沟通大青山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被称为白道。
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北郊坝子口村有一处古城遗址,这就是北魏王朝兴筑的一座军事城堡——白道城。
白道城遗址从大青山山北通往南边的呼和浩特平原地区,可以穿越乌素图沟、水磨沟、万家沟、五当沟等几条山谷。其中乌素图沟在北魏王朝时期被称为白道中溪,是一条沟通南北的交通捷径。
但沟里山高谷深,大批人员和车马难以通行,于是古人就在附近山势较缓地带开辟出了一条山道。这条山道有一段是由凝灰岩构成的山梁,高出地面3至6米,宽约20至30米,南北长米,色灰白如石灰,所以被称为“白道”。
作为阴山南北的主要通道,白道见证了千年的历史兴亡。
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舞台,先后活动着荤粥等部族。到了战国时期,林胡、楼烦等部族趁着战国七雄争霸的机会,多次从白道南侵,和赵国、燕国发生过多次冲突,后来,占据了白道的赵武灵王一度曾将他们打回到草原深处。
匈奴崛起后,白道的战略地位就更加重要了。匈奴铁骑南下,汉朝骑兵北击,都曾多次经过此地。在白道北口的武川县庙沟土城子村出土的匈奴短刀以及战国时期燕国弦折型“明”字刀币,都可以反映出这段历史。
三国两晋时,鲜卑拓跋部从大兴安岭兴起后来到阴山南北定居,他们一路向南,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
鲜卑人北魏初年,北方的柔然、丁零等少数民族部落雄起。为了保卫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安全,抵抗柔然的侵扰,北魏在北部沿边设置了六个军事要镇,称为六镇,其中武川镇(今内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是极为重要的一镇,是当时在今呼和浩特地区设立的唯一军镇。
为了扼守这一军镇,北魏又在武川镇南部通往平城的交通明喉要道处建造了白道城,作为扼控南北交通的要塞。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明确地记载了白道城的方位:“芒干水(大黑河)……又西南至白道南,谷口有城,侧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北有高阪,谓之白道岭。”
白道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北郊攸攸板乡坝口子村,北靠大青山,背后有一条由凝灰岩构成的山梁,叫“白道岭”。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对白道岭的实际情况有较为详细的描述:“白道川,当原阳镇北地,至山上,当路千余步,地土白色如灰,遥自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也。”
古白道遗址白道岭上还有北魏王朝兴建的行官,《水经注》里说:“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唯台殿而已。”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曾经驾临阴山,就在这个行宫处理政务,北讨蠕蠕(柔然)。
此处遗迹现在依然很清楚,它位于乌素图沟以东的娱蚣坝山后坡,行官外围有椭圆形的石墙,东西最大直径约80米,有城门四座。院内有一座圆形的建筑台基,直径约45米。
白道城作为连接阴山南北的交通枢纽,在北魏时是平城到武川镇的咽喉通道,直到唐代仍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
北魏始光元年(公元年),柔然纥升盖可汗率六万骑,从阴山以北突破白道谷地,长驱直入,攻下了盛乐宫。太武帝拓跋焘从平城发兵白道川,大败柔然,收复失地。
北魏晚期,边地六镇起义,北魏多次出兵镇压,双方持续了很久的大战就是从白道川开始的。《魏书·李崇传》记载:“正光五年(年),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反叛,所在响应,征北将军、临淮王彧大败于五原,安北将军李叔仁寻败于白道,贼众日盛。”“……随崇北讨。崇王五原,崔暹大败于白道之北,贼遂并力攻崇。”
北魏和柔然北魏之后,北齐文宣帝高洋曾于天保六年(年)亲自率兵追击茹茹(即柔然),他把辎重留在白道,用轻骑追击敌人,最终大胜而还。
突厥势力强盛后,占据了柔然故地,进而南下侵扰中原王朝。开皇三年,(年),隋文帝派卫王杨爽率领李元节等四将,北击沙钵略可汗,在白道川大败突厥。
武德五年(年),唐朝杀刘武周于白道。
唐太宗贞观四年(年),在漫天风雪的掩护下,李靖率领三千骑兵夜袭东突厥大营。颉利可汗大败,率残部向白道岭仓皇逃窜,然而李勣带领的唐军主力早已在白道城两边的山谷中埋伏,突厥骑兵被围,溃不成军,5万多人投降。李靖、李勣乘胜追击,颉利可汗在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
这一战,东突厥灭亡,唐朝收复了阴山,势力控制范围到达贝尔加湖以北,北方部族纷纷归顺,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这一场辉煌的胜利正式拉开了大唐盛世王朝的起点,所以有史学家说,正是白道城的险和白道岭的雾成就了李世民的帝国。
唐朝和突厥突厥战败后,唐朝和回纥的战争,往往也在白道川的范围内进行。《旧唐书·太宗纪下》记载:“薛延陀以同罗、仆骨、回纥、靺褐、霫之众,度漠屯于白道川。”
除了是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白道又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地、中国与中亚西亚诸国的经济贸易的要道,并带动了南北、中西文化的交流。
柔然兴起后,虽然常和北魏发生战争,双方的朝贡、赏赐以及和平贸易也一直在持续。柔然用牲畜、毛皮来换取中原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并从北魏学会了种植的,开始经营农业。在这些活动中,白道城以及白道川就是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后来的突厥、回纥也莫不如此。
在朝贡、赏赐和经济贸易中,双方加大了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白道起着沟通阴山南北交往的作用。
除此之外,白道城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中转地。年,白道城故城内发现了4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以及唐代的兽面、莲花纹瓦当,说明唐代时西方的商人就曾在这里居住过,并进行过商业活动。在白道城西部,今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东北的水路沟口,也曾出土过罗马金币、金冠饰、金戒指、高足银杯等物品。
白道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和波斯之间的往来就非常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隋唐时期,这种交流就更为频繁了。
波斯、罗马商人来中国从事商业活动,其中一条重要通道就是经过现在的新疆甘肃,然后沿阴山南麓到呼和浩特,从大同进入中原地区。白道城恰好处于这条中西交通要道的中枢,来往使者、商人都要在这里驻足。
还有一条商道是从长安到夏州(今内蒙古与陕西省交界处,有的史书记载为大夏国),途经云中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通过白道进入突厥和回鹘,到达阴山以北和中亚、西亚一带。
无论是哪一条商路,白道在其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枢纽作用。
金代把白道所经的山岭称为汪衮,意为神山。到了元代,这条古道依然是岭北地区通往内地重要驿路木怜道的必经之地。
这条驿路是元朝中书省通往岭北行省的重要干线,同时又是沟通岭北和中原地区的商贸大道。它不仅保证了过往官员的供需,还保证着岭北行省的粮秣供需。在连接大都和上都的三条道路中,这是距离最近的一条。所以,元代称白道为“捷径故道”。
《元丰洲甸城道路碑》记载了延祐七年(公元年)修葺白道时的情景:“鸠集丁役,蜂聚平治,经之营之,不日而就,以致险之地,遂城畅通之途。”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丰州官员和民众对维修白道的重视。
在元朝,白道上商旅众多,草原上的羊马等畜牧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白道运往中原,中原的茶丝等日用百货也从白道进入草原深处。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朝军队控制了白道,切断了蒙古进入中原最近的道路。明朝中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统一草原各部,以丰州滩为基地,和明朝通贡互市。三娘子建立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阴山南北的农牧业得到了发展,白道再次成为商用大道。
三娘子壁画康熙亲征噶尔丹期间,呼和浩特是清兵的物资保障基地。清兵队伍中就有挑着箩筐随军作生意的山西商人,随着战事结束,他们在走西口的路上不断进入归化城,使得呼和浩特成为了北方物资的一个重要集散地。
清朝中后期,白道上牛来驼往,川流不息,繁荣之极。当时,旅蒙商的经营区域很广,以蒙古为主,兼及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北部,远达俄国的西伯利亚等地,大盛魁、元盛德、天意德等商号都曾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等地开设分号。
一年之中,几乎天天都有旅蒙商的驼队出入白道。据说,仅是鼎盛时期的大盛魁就有五万峰骆驼。在年京绥铁路通车以前,在归化城四大驼社登记出售的骆驼共有八万多头,而这些骆驼多为从白道上往返商用的病驼或疲惫之驼。
民国时期修整白道时,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曾手书“化险为夷”四字,摩崖刻石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在多次的翻修道路中,白道被不断取直,如今被呼武公路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