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武川县新世纪学校应时而生。
学校创办于年,初设址在武川县第五小学校区内。当年9月招生入学,学生33人,师生勠力共襄学业。一学期后,学校学风严谨,校风淳正,成绩斐然,一时名噪武川。
第二学期,县内更多学生慕名而来,学生人数增加一倍。学校继续保持优良学风、校风。同时不断优化教学与管理方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绩持续提高,学校声名继续远播。
年,学校顺势扩大办学规模,招收初一新生人,设4个班,教学工作稳步推进,形势大好,事业蒸蒸日上。
年,就在学校各项事业高歌猛进之时,于6月末被迫搬离第五小学。
究其原因,是“客不遂主”,是“主不容客”?
主客之失自有公论,但后事证实,这次的“分手”对双方有害而无利。
此时,笔者不禁想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联合办学,合作无间的佳事。
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描述当时的情形: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何其融洽,终成胜举!
假使新世纪学校、第五小学两校能联合办学,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未尝不会成就佳话……
时过境迁,往事无法重来。在此赘述,只有唏嘘……
学校从第五小学匆匆搬至第四小学旧址。校址变动,人事变动,导致部分学生流失。
9月,学校如期开学,教学工作也很快恢复正常。
校区独立,教学、管理更加有序。教师尽其责,学生竭其力,勤学蔚然成风。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学校迁至四小旧址后,改造暖气时发现暖气管道因为常年未使用,几近瘫痪,维修工程浩大,短期无法完成。而此时距供暖期已不足两周,其他供暖方式或工期长或造价高,均未可施行,学校被迫再次搬迁。
此次由县教育局出面协调,学校搬迁至距县城20公里的哈乐镇。
由县城迁至乡镇,很多学生、家长难以接受,再加上县内一所同级学校趁机恶意竞争——花重金挖走数名成绩优异的学生,此次学校流失学生达数十人。好在学校在两年间积累了好口碑,仍有大部分家长认可,支持,随迁至新址。
学校于年10月搬迁至哈乐镇原哈乐中学校区内。
迁址后虽硬件条件不及县内,但该校区远离闹市,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绝佳的读书圣地。
至此,学校终于有了安稳之地,再不用为择校址而劳神,各项事业别开生面,又现繁荣。
学生健康成长,成绩稳步提升,在历次大型考试中均名列武川县前茅。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如此,中学何尝不是如此。新世纪学校不敢说有“大师”,但一定有一批愿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托起每个家庭明天的太阳的“为人师者”。他们会以辛勤的付出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回馈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从“五小”到“四小”再到“哈乐”,学校办学不到三年,择校址三次。纵观各地的办学史,此种情况并非绝无仅有但也鲜有听闻。
一路上困难重重,但每一次行进,脚步都异常坚定,毫无动摇。
坚定的脚步来自坚定的信念。
办优质学校,繁荣武川教育事业,造福武川人民,这是新世纪人不变的信念。有此信念支撑,新世纪的办学之路定会修远绵长……
在新世纪学校办学三周年到来之际,作“迁址办学记”,勉新世纪人明过往而开未来。
并向三年来为学校事业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致敬!
向一直信任学校,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们致敬!
向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敬!
往期回顾武川县新世纪学校招生简章心向清幽读书之地——可镇小升初学生及家长一行余人参观新世纪学校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