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区脱贫攻坚工作捷报频传:年,实现14.1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的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今年,最后20个国贫旗县宣布退出贫困旗县序列,我区贫困旗县实现“清零”。抓产业、保就业,这是目前我区脱贫攻坚的两大抓手,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部分企业和贫困户,倾听他们的扶贫和脱贫故事。
按月领工资
5月29日,武川县耗赖山乡大豆铺村,被一场小雨洗刷过后,气温骤降。记者走进该村蒙禾源食用菌基地,大棚内温暖潮湿,菌棒架上摆满了一个个菌棒,整齐地排列着。村民李虎虎正在忙碌着往架子上摆放菌棒。
“如今,我和老伴儿从贫困户变成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人,可以按月领取工资。”李虎虎一边摆放着菌棒一边对记者说,过去他是一名贫困户,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现在他是基地的一名工人,不仅钱挣得多了,感觉自己的担子也重了,现在一心想带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同样在蒙禾源食用菌基地务工的王才才,是河北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也已经脱贫。“务工以来,通过我们勤劳的双手,现在收入平均在8万元左右,还开上小汽车,每个月可以按时领到工资,摇身变成了工薪族。”王才才笑着说。
在武川县,像李虎虎和王才才这样,依托食用菌产业脱贫的贫困户还有许许多多。呼和浩特市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林说,作为武川县脱贫攻坚的龙头企业,蒙禾源菌业为贫困户提供了多种增收渠道。基地平均每月的用工人数在人左右,工人每月能拿到~0元的工资。
“公司不仅聘用当地贫困户来基地打工,还给村民进行产业项目分红,武川县9个乡镇64个贫困村多户多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人每年能领到元左右的产业效益分红。除此之外,贫困户把土地流转给基地,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公司也主动收购贫困户的秸秆作为原料使用。”王海林介绍,公司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部分农户在食用菌产业的带动下已迈上了致富路。
放开胆子种燕麦
5月29日,记者走进内蒙古扶贫龙头企业、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内摆放着年以来,公司与贫困农户签订的燕麦种植订单合同,公司与自然村签订的整村推进有机订单合作协议等扶贫档案。
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水田的妻子、女儿、儿媳患上癌症,家庭因病致贫。年,燕谷坊的扶贫小分队来到他家,与他签订了50亩的燕麦种植订单。王水田说:“今年比去年省心多了,燕谷坊有收割机帮我收割燕麦,卖燕麦也不发愁,燕谷坊直接都收购了!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我不仅种植燕麦,还养殖了羊和猪,今年,我们家已经成功脱贫。”
哈乐镇陆合店村的贫困农民郝万民,是燕谷坊年的订单农户,去年他种了40亩旱地莜麦,总产9斤,收入10元。他说,“要是放在以前,我哪敢种这么多莜麦,种上十来八亩,秋后卖时挺麻烦,要么没人收,要么价格低得让人生气,因为有了燕谷坊的订单,悬着的心放进肚里了,可以放心种,不怕没人收,不用在价格上受煎熬。”他还高兴地说:“有燕谷坊的订单兜底,可以放开胆子一心一意种地。”
燕谷坊通过小微订单的形式,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燕麦种植订单合同,以高于市场3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燕麦,还给贫困户发放收割、拉运、种植补贴,助力贫困户脱贫。
“年,与我们签约的贫困户有户,年达到户,今年,公司共成立3个订单扶贫分队,从3月22日起与农户签约。”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建办公室主任赵一楠算了一笔账,燕谷坊和每位贫困农户签订的是30亩左右的种植订单,农户种植燕麦的年收入为1万多元。
有了脱贫手艺
在内蒙古蒙源文化公司,有一位叫赖大芬的贫困妇女,她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畸形,被认定为四级残疾,后来又因为丈夫在工地发生事故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偶然的机会,赖大芬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妇联的布丝瑰行动计划,决定要学一门手工技艺养活家人。于是,她进入内蒙古蒙源文化公司的布丝瑰工坊公益残疾人工坊。
赖大芬心灵手巧,不到半年就学会了刺绣、手工盘口等手艺,还成了工坊里数一数二的技术工。现在,赖大芬每天和其他二十几位工友一起工作,工坊统一提供住宿和三餐,每个月还有多元的纯收入,赖大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布丝瑰行动计划”是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年启动实施的项目,通过支持基层地区女性创办民族服装企业,帮助贫困妇女脱贫。截至目前,“布丝瑰行动计划”在内蒙古各地创建多个“巧手致富基地”或“布丝瑰基地”,带动近1.6万名妇女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约人。
内蒙古蒙源文化公司主营蒙古族元素服装服饰设计生产、手工艺和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是“布丝瑰行动计划”的执行机构之一。该公司负责人吴双鹰说,公司已在内蒙古建立了70家手工工坊,积极组织有参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劳动妇女参加培训,帮助参训人员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摆脱贫困。
水稻田里养螃蟹
6月1日,记者走进玉泉区寇家营村,在金银花种植基地里,金银花长势喜人,在稻田螃蟹养殖基地,一群小螃蟹正地嬉戏……种植金银花、搞水产养殖,寇家营村结合实际,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着力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为村民脱贫奔小康指引新路子,拓宽村民致富渠道。
“螃蟹四月份就下塘了,水稻怕温差大,才开种。”寇家营村党支部书记杨素清正指挥着几个村民将水稻苗放在播种机上,这几天一直在等温差稳定的杨素清终于敲定了播种日子,看着村里农业合作社开发的“稻蟹共生、稻虾共生”项目有条不紊的开展,杨素清高兴地让村民捞几只螃蟹苗给记者展示。
杨素清说:“寇家营村总占地面积亩,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玉米为主,考虑到寇家营村的环境、资源等因素,今年驻村第一书记梁俊威和我牵头在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共同开创性发展绿色经济,将旱地改水田种植水稻,并在水田养殖鱼虾蟹。”
“俗话说得好,车要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成立合作社后,最起码先提高村民的收入。今年先尝试租种农民50亩土地搞这个项目,目前投放中华绒毛蟹苗斤,水稻播种20亩,雇的都是本村村民,原来像这样的地,除去其他成本,一亩总共收入元左右,如果种上水稻和养殖螃蟹,再弄些小龙虾、鱼,一亩地收入能达到1万元,收益乐观,打算在全村范围内进行推广。”杨素清说,寇家营村有很好的地理优势、交通便利,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和沟通,试着发展金银花种植和稻田螃蟹养殖等特色产业,对村民增收和致富奔小康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据介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寇家营村紧抓发展机遇,由村三委牵头成立了内蒙古百草园农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动员村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特色产业发展装上了“新引擎”,为村民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思路吃上了“定心丸”。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区贫困旗县实现了全部“清零”,贫困旗县摘帽后,将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而为更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我区专门出台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指导意见》,要壮大贫困嘎查村集体经济,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开展扶贫资金、资产清产核资,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持续发挥效益。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对脱贫攻坚期内已脱贫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相关政策要保持一段时间。加快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和政策支持转到后续帮扶上来,完善迁入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确保搬迁贫困人口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文章来源:北方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