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这篇文章写得很细,也就是啰嗦,原因是我低估了读者老爷的历史功底。过去写东西,总担心事无巨细会影响阅读感受,后来发现,没说明白反而会引起质疑。
这其实是很爽的事,我可以放开了写,大家也能看得高兴,但这样一来,文章免不了臭长,也算是必不可少的副作用,不喜欢的朋友可以跳着看。
话不多说,马上进正题。如果读过外国史书,主要阿拉伯那旮沓,包括俄国人,会发现他们更习惯称中国为契丹。当然还有秦(Qin),但不是主流。
然后影响了欧洲,比如西班牙语至今还用契丹代称中国。有人说这个习惯源于马可波罗,其实并不是,马可波罗也是沿用惯例。比他更早,准确说是年,中亚爆发了一场卡特万之战,对战双方是中亚霸主塞尔柱突厥联军和西辽。
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仗,12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阿西尔在《历史大全》说:“伊斯兰教从未有如此大规模的会战。”
他同时哀叹:“这是前所未有的惨败,呼罗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死亡。”
西辽是契丹残部建立的国家,契丹贵族耶律大石于辽国灭亡前夕,率骑远赴中亚,建立了一个新辽国,史称西辽。就这样一个契丹残余建立的新国家,刚建国就与当时中亚霸主塞尔柱突厥杠上了,结果谁也没想到,塞尔柱伊斯兰联军惨败,输得非常惨。
塞尔柱突厥其实也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被大唐赶走的西突厥残部,等于双方都是从中国出来的游牧民族。这也是惯例,凡在中国练过级,甭管跑的时候有多狼狈,一到外面就称王称霸,马上变身大boss,外国人就是奈何不了,他们的覆灭往往也要靠下一个从中国搬家过来的第二个游牧民族。
所以说中国人才是战斗民族,从我们这出去的全是怪物,没人能对付。
我另有文章详细讲过游牧民族搬迁史,有兴趣可以翻阅,这里不啰嗦了。总之游牧民族打架,我们看来稀松平常,所以中国史书毫不在意,一笔带过,但震惊了整个欧洲,因为那时正值十字军东征,欧洲基督徒为了圣城耶路撒冷,跟伊斯兰杀得你死我活。
别听西方人瞎吹,他们其实一直处于下风,要不然也不会东征了多年,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场仗的影响就是,把欧洲人吓住了。听到西辽神话般的战果,欧洲人瞬间懵逼,继而兴奋起来,他们死活对付不了的伊斯兰人,居然这么轻易给人收拾了?
兴奋原因是看到了希望,这倒不是说欧洲人重新树立了信心,别人能做到俺也能。他们没这么想,而是不知道从哪里流传出一则谣言,契丹有个长老王约翰,这位契丹长老不仅信仰基督,还打算帮十字军的忙。
你别笑,这可是真事,不管这个传说多么荒诞不经,来源多么不靠谱,总之欧洲没人考虑这些,他们考虑的只有这是唯一救命稻草。
于是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写了一封亲笔信,请求伟大的约翰帮忙圣战。
这封信当然没送到,压根就没约翰这个人,不管契丹还是汉人,可能起名叫约翰。我估摸着,他们八成是把耶律大石的姓,给误会成了约翰。
送到也没用,因为耶律大石根本不信基督教,他当时可能都没听过这个教。
但从此契丹的传说就流传开了,影响深远,结果就是中国契丹傻傻分不清楚,到最后愣是把我们一个北方民族的名字,给搞成了中国代称。
所以说得多出去走走,老在家里当宅男,名字都给人搞错。
其实西辽也不叫契丹,而是喀喇契丹,也就是黑契丹。教皇求人家帮忙,黑字当然不敢用,自作主张把黑字拿掉,这才变成了现在的契丹。
黑契丹倒非蔑称,一开始还在东北的时候,契丹人就叫黑契丹。我们史书也有记载,但出处已经不可考,到现在也没搞明白这名字怎么来的。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我们还是回过头,详细讲一下耶律大石为何脱离辽国,又为何远赴中亚,又是如何跟塞尔柱突厥结怨的过程。
这段历史很偏僻,也很冷门,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误解。但它很重要,因为契丹属于中国传统民族,西辽等于中国领土。
西辽核心区域在中亚两河流域,也就是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西辽命名为河中府,首都建在虎思斡鲁朵(吉尔吉斯斯坦布拉纳),强盛时花剌子模(当时主要是土库曼斯坦)都是西辽属国,领土最西可达里海沿岸。
《辽史》说:“辽之先,出自炎帝。”契丹人自称炎帝之后,标准的中华民族,所以辽国又叫辽朝,宋史又叫后三国,大家都是正统不分彼此。
这就意味着,中国古代领土曾经开拓到了里海一带。
这可不是我们自己脸上贴金,《土耳其斯坦简史》(土耳其斯坦是土库曼斯坦旧称,也就是土库曼简史)都承认他们曾经属于中国领土。
耶律大石出逃之谜
耶律大石是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8世孙,关于他远赴中亚的原因,一直以来都认为是他跟天祚帝(辽朝最后一任皇帝)闹崩了。
闹崩原因是拥立新帝,金兵南侵燕云时,天祚帝自知不敌,便逃去了夹山(内蒙古武川县)。这一去就是好多天,音讯全无,人心不免惶惶,耶律大石迫于无奈,只好拥耶律淳(天祚帝堂叔)为帝。
耶律淳是个短命鬼,就没几天,辽国南京(今北京,燕云地区)最后还是落入金国手中,耶律大石只得投靠天祚帝。天祚帝打算治他的罪,耶律大石于是率了名亲信部下远赴中亚。
但其实都是误解,这段历史说起来很复杂,首先,拥立新君并非耶律大石的主意,而是一个叫李处温的汉臣。
李处温虽然是汉人,却很得耶律淳宠信,临死前甚至委任他为蕃汉马步军元帅(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处温拿了大权,转头就出卖耶律淳,暗地计划将燕云献给北宋。
这倒不是李处温心怀汉室,他先找了金国,估计没谈拢,或者嫌开价不高。郭药师弃辽投宋,北宋弃盟童贯北伐,其实都因这个李处温而起。
注:童贯北伐有连续两次,第一次还未跟李处温达成协议,第二次则谈妥了。
但谁没想到的是,在内有卧底外有大敌的情况下,耶律大石竟然击败了宋军,而且宋军输得很惨,好多年积累的家底都搭进去了(《三朝北盟会编》称自熙丰以来所畜军实尽失)。
宋军走了,金兵接踵而至,辽军无力承受如此压力,驻守居庸关的辽兵不战而溃,耶律大石只能率残兵败将投靠天祚帝。
两人一见面就说清楚了,天祚帝啥都明白,而且耶律淳已经病死,他又正需要精兵强将,所以根本没怪罪耶律大石,耶律大石更没不满,标志就是天祚帝接受了耶律大石的建议。
《辽史》这段记载有误,事情顺序搞乱了,把阴山室韦援兵来的时间写晚了一年。室韦援兵其实跟耶律大石差不多同时间到,天祚帝有了一支精兵,立刻动了收复燕云的念头。
但耶律大石强烈反对,两人意见冲突,背后其实是汉辽之争。
天祚帝想收复燕云,那就还是以前老路,倚重汉人,因为燕云是汉人居住区。都知道辽国实施南北两院制,北院管契丹人,南院管汉人,这也是辽国大致居住分布。契丹人居住于北方草原,而农耕汉人集中于南部。
因为李处温的事情,耶律大石不再信任汉人,坚持认为固守夹山更好,意思就是以北方为本,等契丹各部来援。天祚帝接受了,并委派耶律大石前往奉圣州(河北张家口)防守。
有些同学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要选夹山,其实夹山是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这地方在北魏叫武川,熟悉南北朝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北魏六大军镇是其核心,而武川镇又是六大军镇核心。宇文泰由此起家,他手下十二上将,八大柱国,统统出身于武川。
其中包括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他爹,和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他爷爷,所以历史上很多小细节,单独看不知其所然。
但再次没人想到,包括耶律大石自己,碰到金兵这个对手,辽兵一触即溃,耶律大石本人也做了俘虏,被强迫带路袭击天祚帝夹山大营。
天祚帝运气不错,恰巧有事离开,但其他人就没这么好命了,嫔妃啊公主啊,好多辽国美女都成了金兵阶下囚,天祚帝成了孤家寡人。
虽然耶律大石想办法逃了出来,但你想他还有脸回去见天祚帝?所以不是俩人决裂,而是耶律大石自己觉得没法呆下去了。
当向导袭击皇帝大营,这事如果给天祚帝知道,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耶律大石兵力之谜
耶律大石连夜带了名亲信部下,一口气跑到了可敦城(内蒙阴山北麓)。
可敦城也是个重要地方,它不仅是大唐安北都护府旧治所,也是辽国西北招讨司所在。辽国为什么在这里设招讨司,因为养马。
《契丹国志》里说,金国曾派人招降耶律大石,耶律大石说:“辽国在塞外养了几十万匹军马,你们嫌远没过来拿,现在归我了。”
意思是实力很强,你别吓我。可敦城是辽国养马之地,而负责养马的,则是当地18个蒙古部落。
这里又有一个误区,史书称耶律大石召集七州十八家部落开会,会上慷慨陈词,声称要复兴辽国,部落首领们听得热血沸腾,纷纷献上人马物资。
其实根本不存在,这里都是蒙古部落,而且被当养马奴隶使唤,他们怎会为复兴辽国激动?何况耶律大石一到这里就杀了大辽招讨使,资助他等于叛国,不是复国。
无论从哪个角度想,也无法理解蒙古人会相信一个辽国叛将的复国计划。
所以耶律大石也在吹牛,他的真实情况是,有马但没人。其实从金国态度就能窥见一斑,金国曾计划远征可敦城,但打算派去的也仅是一万士卒。
李志常随丘处机去过西辽国,他写道:“自金师破辽,大石林牙率众数千走西北,迁徙十数年,方至此地。”(《长春真人西游记》)
林牙是契丹官名,意思指翰林。耶律大石是《辽史》记载的唯一一个契丹族进士,做过翰林,所以后人通常都尊称他为大石林牙。
远赴中亚之谜
在可敦城呆了五年,耶律大石决定放弃,远赴中亚。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当地人支持,这个很明显,蒙古人虚与委蛇有之,激动慷慨则不可能。
第二个原因谁也想不到,是邀请,而且是一个看起来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国家邀请。
耶律大石经过高昌国时,曾对高昌国王说:“我要去大食,此行只是借路,你别多心。”
这个高昌国就是高昌回鹘,回鹘分三部,高昌回鹘、甘州回鹘和葱岭西回鹘。葱岭西回鹘也被视为西突厥分支,为什么是,因为这支回鹘信仰伊斯兰教。实际上整个回鹘部落,都曾被突厥统治,所以他们都可以算突厥人。
葱岭西回鹘后来和葛逻禄部落合并,建立了中亚赫赫有名的喀喇汗国,史称黑汗国。这个葛逻禄部就是跟随高仙芝出征大食,关键时刻叛变导致兵败的那个,之后葛逻禄索性找了回鹘联手,脱离大唐自己当老大。
关于高仙芝兵败,我也写过,网上各种稀奇文章满天飞,说什么鼎盛大唐14万精锐打不过阿拉伯。实际都是扯淡,高仙芝带的根本不是唐军,最低限度说,唐兵只有很少一部分。
安西都护府常驻兵力一共才人,打投靠吐蕃的小勃律也就派了一万,区区一个石国,值得出动14万唐军?就算高仙芝,哪来这么多人。
近年出土的新疆古文书揭示了原因,宁远国。宁远国也就是拔汗那,跟石国紧挨着,当时是唐朝属国,还是大唐亲家,娶了唐朝一个公主。
宁远国跟石国有仇,又是属国又亲家,大唐不能不卖这个面子,宁远兵力不足,于是又拉上了葛逻禄,高仙芝只是挂个名。
所以高仙芝才控制不住局面,石国都投降了还要杀人,宁远国是去报仇的,不杀人怎能泄愤?出尔反尔之举导致中亚部落联军过来复仇,也导致了葛逻禄临时背叛,所以一切因由都在宁远国,跟大唐没啥关系。
从事后也能看出,高仙芝回去压根没受罚,甚至还升了官,如果真损失大量唐军精锐,你瞧唐玄宗不整死他。
喀喇汗国后来又分裂成了两部,西喀喇汗和东喀喇汗,邀请耶律大石的,正是东喀喇汗国。
不对啊,耶律大石对高昌国说的明明是,他要去大食。
这是一个非常无厘头的误会,毫不夸张地说,我看过相当多资料,没一个能搞明白喀喇汗跟耶律大石有什么关系。更没能说清楚,东喀喇汗为什么不反抗就归顺了耶律大石。
外国人当然搞不懂,中国人嘛,关心这块历史的太少了。
喀喇汗常被宋代人误认为大食,比如《宋会要》《宋史》《金史》,都提到有个西大食国。的确有个西阿拉伯,可那在西班牙。
如同外国人分不清中国人长相,宋朝人搞不懂伊斯兰国家也没啥稀奇,而且有意思的是,也许觉得不对,也许特意为了区别,西大食往往写成西大石。
比如《宋会要》在描述拂林国境时说,该国东起西大石和于阗国新福州。
新福州就是新复州,在今喀什市,拂林是拜占庭,它当然没这么大国土,明显吹牛,这其实说的是基督教影响范围。但喀什无论如何扯不到阿拉伯人身上,所以这个西大石肯定是指西喀喇汗。
既然西喀喇汗叫西大石,那东喀喇汗理所当然是东大石,那么,想想耶律大石名字叫什么......
大石,都是大石。
我也不知道他爹为什么给他起这个名字,但我能想到的是,大石这名字八成跟喀喇汗国有关。也许他爹娶了个喀喇汗老婆,也许他爹在那里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兄弟......
总之一定有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最后被东喀喇汗继承了,所以东喀喇汗邀请耶律大石来中亚,目的则是为了对付西喀喇汗。
沙特万之战
都是大石,命运却如此不同。
东大石很识趣,耶律大石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取得了东喀喇汗,当然,也有别的说法。
比如伊本·阿西尔说东喀喇汗并不友好,耶律大石也不顺利,他在喀什附近击败了东喀喇汗,这才顺利接掌王权。
这次战役被阿西尔称为喀什噶尔之战,但这个喀什之战扑朔迷离,首先是时间不对。
阿西尔称发生于年,可按辽史记载,耶律大石年才开始西行,也就是说他这会还呆在可敦城。
这里有个小细节,《辽史》说耶律大石动身在二月甲午日,只有和年二月有甲午,而年完颜宗翰还曾派兵远征耶律大石。如果年耶律大石就走了,当然没必要远征,所以耶律大石西行时间,只有年。
第二人物不对,西方称有一封某个回回王写给巴格达政府的信,信里说契丹人和东喀喇汗国王阿尔斯兰在喀什进行了一场大战(《中亚史四论》)。
可近年出土的于阗文书表明,阿尔斯兰汗是10世纪时期(年)喀喇汗国王,也的确在喀什爆发过一次大战,入侵方是于阗国而不是契丹人,于阗人击败了喀喇汗,占领了喀什噶尔。
10世纪那还是契丹刚建国,耶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的时代,说什么也去不到喀什。
更离谱的是,这封信里还提到契丹人首领死于此战。《中亚史四论》和《土耳其斯坦简史》都以此认为,耶律大石早死了,西辽国建立者不是他。
这明显胡言乱语,尹志平曾随丘处机西行,去过西辽国,他还写了一首诗,诗名就叫《过大石林牙契丹》。
更别说《辽史》记得清清楚楚,耶律大石定国号为康国,在位十年,一直活到康国十年(年)才去世。
相对于西方胡言乱语,我更相信中国史书,而且西方同期资料互相矛盾,比如拉施特的《史集》就认为,耶律大石兵不刃血取得了东喀喇汗支配权。
污蔑耶律大石战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沙特万之战输得太惨了?在这上面找面子?
这个沙特万之战,最初我一直看成杀马特之战,一边讶异中亚居然还有这么牛逼的地名,一边感叹此战名不虚实。
《辽史》对西辽国的不重视,体现在耶律大石传记上,他的传记附在天祚帝下面,而对于他在中亚的东征西讨,只用了十六个字,“敌者胜之,降者安之,兵行万里,归者数国。”
好一个兵行万里归者数国,也不知道耶律大石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土地,是怎么做到的。
但说来也不奇怪,如果去翻中国游牧民族外迁史,这是常规操作,打不赢反而是笑话了。
即便如此,耶律大石也有困难的一面,前面说了,他西行的时候,根本没带多少人,而他的对手,则是中亚霸主塞尔柱突厥。
塞尔柱突厥是西突厥残部建立的国家,经过数十年经营,已经打进了小亚细亚(土耳其半岛),是中亚大陆首屈一指强国。
他们把拜占庭打得稀里哗啦,拜占庭皇帝都当过俘虏,所以教皇才跑到欧洲号召圣战,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也就是所谓十字军东征。
有时候你就不得不感慨,在中国练过级出门闯荡,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水平。
为什么会与塞尔柱为敌?因为西喀喇汗投靠了塞尔柱,算是它属国,耶律大石找小弟麻烦,老大当然得出面。
虽然马利克沙死后,几个儿子争位导致帝国分裂,但雄风犹在。此时塞尔柱领导者是马利克沙三子桑贾尔,他其实是个颇有作为的君主,击败了很多敌人,比如降服伽色尼王朝,将势力范围扩充到了印度河流域,帝国规模并不比马利克沙在世时小。
桑贾尔也没有托大,他不是一家出动,而是发动了圣战,因为耶律大石是异教徒。
桑贾尔拉来了10万伊斯兰联军,这是《辽史》记载的数字,“西域诸国举兵十万”。实际应该更多,因为按伤亡率算,怎么看都要比10万多,打一场仗死近一半人,冷兵器战争很难做到,只有机关枪有这个威力。
但我只能用10万这个数字,因为凡西方记载,都在塞尔柱联军数量上含含糊糊,语焉不详。
这也无关紧要,丝毫不影响耶律大石的光芒,因为他兵力少的多。不要说耶律大石全骑兵,人家也是,那旮旯都是游牧民族,你想找个步兵来都难,压根没这概念。
战争在撒马尔罕北部沙特万草原爆发,这个地方离高仙芝兵败的怛罗斯不远,桑贾尔很会选地方,撒马尔罕自古以来就是中亚重镇,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也是西辽河中府核心地带。
所以这一仗耶律大石避无可避,战前桑贾尔给耶律大石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信奉伊斯兰教立刻投降,否则兵戎相见。
耶律大石的答复是,没有答复,于是桑贾尔进兵了。年9月9日,两军遭遇,列阵后耶律大石稍作观察便说:“敌人太蠢了,摆的这叫什么烂阵,攻它首其尾不能救,攻其尾则首不能援。”
桑贾尔如果听到这话,一定很后悔没有读过《孙子兵法》。
虽然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但主动攻击方却是耶律大石。
塞尔柱联军分成了三部,右翼是桑贾尔大将库吉马,左翼是西吉斯坦国王(今吉尔吉斯斯坦西部),中军则是桑贾尔亲自指挥。
对方有十万之众,耶律大石有多少?撑死人。
既然敌人分三队,耶律大石也下令分三队进攻,萧干里剌、耶律松山率人攻敌方右翼,萧剌阿不、耶律术薛率人攻左翼。
左右翼各,按辽国军制,中军最多不过两倍,也就是1万人,合计1万5千。
虽然我们史上出过不少以少胜多战役,但要么是防守,要么有其它因素。比如官渡之战老曹主要靠烧了袁绍粮草,而井陉口之战韩信采用了背水列阵,中军死守派出轻骑偷营。
沙特万之战则是硬碰硬,杜绝一切花哨。
换句话说就是,耶律大石的人一拥而上,干沉了对方10万人。
你问我怎么做到的,我也不知道,我们史书觉得没啥必要,一笔带过,而中亚记载......似乎大概可能觉得不好意思,任何人都不会对打输的仗有刨根问底的兴趣。
或者说他们也想不通,于是干脆不写。
如果非要我总结,能想到的只有一条,就是组织纪律性。中国古代军纪之严苛,举一个例子,拔队斩,如果队长阵亡,全队都要陪葬。据说这是朱温定的规矩,实际上名将们大抵如此,李靖的规矩更残酷,别说队长,小队任何一人阵亡,不把尸体抢回来都要砍头。
《尉缭子》: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士卒之半。
《李卫公兵法》:十杀其三号令三军,十杀其七威震敌国。
当然,这里说的杀,都是自己人。只有极其严苛的军纪,才能逼出战无不胜的队伍,毕竟,让人去打仗,几乎等同于送死。
一将功成万骨枯,很难说皑皑白骨里,究竟是杀的敌人多还是自己士兵多,名将都是刽子手。
这或许也是在中国练过级的游牧民族,出去战无不胜的秘密所在,因为这里的战争就是地狱。
耶律大石部下有三类人,突厥人、契丹人和汉人,突厥应该是东喀喇汗士兵,而契丹和汉人则是他的旧部。
阿西尔称这些士兵犹如地狱中冒出的魔鬼,那是因为他一定没见过真正的地狱。
卡特万战役结果是,桑贾尔的左右指挥官集体被俘,伤亡率接近5万,仅达尔加姆狭谷就丢下了1万多具尸体,《辽史》则称“僵尸数十里”。
桑贾尔是真正意义上的只身逃走,跟随他的只有15名马夫,连他的王后都当了俘虏。也不知道这货为嘛要带老婆来,大概认为这场仗只不过是游山玩水,带了老婆看热闹。
桑贾尔自此一蹶不振,回去后被敌对势力囚禁,一直到死。他死后不久国土被花剌子模吞并,所以说十字军东征只是打了个寂寞,但依然没打过。
基督教的误会
耶律大石文武全才,他起初有很多想法,比如很不情愿分封,甚至认为分封领土会导致国家灭亡,我猜他一定读过柳宗元的《封建论》。
阿西尔写道:“这位契丹领袖告诫部下要居安思危,不给他们任何封地,并说如得到封地,就会肆虐。”
即便是忠心耿耿跟随他万里之遥的旧部,他也没赐予任何土地,与其同时却在大力发展农桑。
尹志平《过大石林牙契丹》诗:辽因金破失家乡,西走番戎万里疆。十载经营无定止,却来此地务农桑。
但最终西辽还是采用了分封制,而且是极松散的分封制,松散到什么程度?属国只需交税,连打仗都不用出兵。
每名国王都被授予一块银牌,这是辽国旧制,上面刻着“敕走马牌”,作为天子象征,持有者可以调动辽国军马。而西辽的监管也放松到,只派一名少监去收税,只要每年赋税交够,其它什么都不管。
据说耶律大石曾想开科取士,中亚人考状元?你让他们打架行,读书万万不行。
耶律大石做了很多努力,努力到汉语一度成为当地主流,《吉尔吉斯史》就说那里曾出现高度繁荣的汉语文化。
但想让中亚人读汉家经典太难了,一本《论语》就能让他们欲仙欲死,根本不现实。没有开科取士就没有选拔人才途径,所以到最后,我们在《辽史》上只看到相关军职,看不到一个文职。
对属国宽容,对宗教则更宽容。
我相信耶律大石啥都不信,塞尔柱称他是异教徒,其实他对任何宗教都是如此。堂堂大辽进士,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这都是必修课。
所以西辽国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多彩,什么都有,佛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甚至还冒出来一个新教派。亚赛维教,一种改版的、用突厥语讲经的伊斯兰教。
当然也不少了基督教,耶律大石的孙子,西辽末代国君直鲁古的女儿,就是个虔诚基督徒。
她还把自己老公入了教,她老公也是大名鼎鼎,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蒙古统一草原的标志,就是铁木真击败了太阳汗。太阳汗战死后,屈出律逃到西辽,被召为驸马,而他掌握大权后,第一件事就是篡位,囚禁了老丈人自立为王。
所以说分封制,稍微有人安坏心,君主连反抗之力都没有。
对于欧洲人来说,宗教只有基督和伊斯兰之分,既然被伊斯兰称为异教徒,那肯定是自己人,何况西辽国确实不少基督徒。于是慢慢流传起这个神奇的传说,东方契丹长老王约翰的故事。
这个传说在欧洲经久不衰,以至于15世纪葡萄牙开辟新头号目的,就是抵达东方和约翰长老结盟。
一切都源于沙特万之战对欧洲人的刺激太深,他们集合全欧洲之力,也拿塞尔柱没办法,而一支犹如神兵天降的契丹部队轻易击垮了伊斯兰联军。
欧洲人的记载这么说:“在撒马尔罕西北的卡特万草原,契丹击溃了最后一个伟大的塞尔柱君主的军队,首次迫使中亚伊斯兰教徒接受异教徒的统治。”(拉施特《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