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本报记者宋向华
从年的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到年的决胜收官,从“不落一户一人”到“携手齐奔小康”,从“撸起袖子加油干”到“全部实现脱贫摘帽”……5年来,呼和浩特市财政局自觉践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造福人民的最大民生,履职尽责、担当作为,遇困即扶、无私奉献。今年6月,市财政局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年以来,市财政局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标尺,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5年来,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24.33亿元,紧盯精准脱贫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7.5亿元,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政策倾斜力度,下达武川县和清水河县扶贫资金15.38亿元,确保扶贫资金投入与脱贫攻坚任务相匹配。年,继续安排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3亿元,致力以坚实的资金保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逐步打造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局面。
市财政局聚焦规范、高效、安全使用扶贫资金,市财政局第一时间成立扶贫资金管理领导小组、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工作领导小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问题排查组,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为推进扶贫资金常抓长管、长效监督,市财政局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闭环工作法”,从实地监督检查、开展绩效评价、做好公告公示等方面建章立制,并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加强对各旗县区扶贫资金的日常监督,实现线上线下齐抓共管。紧盯问题、精准施策,一对一制定整改方案,点对点明确整改措施,“对症下药”推进问题整改。主要领导同志带头下沉一线,抽查核实结对帮扶村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扶贫资金拨付到位、使用有效、问题清零,助力首府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全体财政干部始终坚持朝暮心系于民、事事行之为民,竭尽全力帮助贫困群众,扎实开展社会帮扶。
走访慰问送温暖,结对帮扶暖民心。近两年来,局班子成员先后5次带领结对帮扶干部人次走进武川县、土左旗和赛罕区贫困村,“一对一”入户走访。同时,将扶贫政策和首府财政扶贫故事及成果,精心编制成台历、制作成视频帮扶手册,随节日慰问品一起送到贫困户手中,让贫困群众深切感受到来自党和帮扶干部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关怀;积极组织财政干部走进精准扶贫组团帮扶村,帮助家里没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整理院落、翻整土地、栽种菜苗。
倾听诉求解难题,遇困即扶献爱心。在了解到贫困家庭无力负担孩子外出读书费用后,局党组第一时间组织财政干部捐赠爱心助学金近3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建立扶贫助学基金,形成爱心捐赠长效机制,用爱为教育扶贫贡献财政力量;看到84岁的贫困老人赵玉林满头白发、家中清灰冷灶后,立刻号召财政帮扶干部为这位老人洗澡换衣、粉刷墙壁、购买米面粮油、更换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为其创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驻村帮扶传党情,苦干实干践初心。在4名派驻武川县驻村第一书记的合力帮扶下,修建完成上秃亥乡7.4公里的通村委会道路,解决了七号村长期没有通村委会硬化路面的难题;为使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不受影响,积极协调筹措资金为马王庙村三个自然村更换水井变压器,解决人畜饮水与种植生产变压器共用问题;全力为武川县三间房村协调争取到科技应用研发资金20万元,实施冷凉地区西瓜育苗移栽技术推广项目;第一时间为贫困户送去鸡崽和羊羔,并主动协调为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多只,助力调整武川县养殖业结构,为农业开辟新路。
拓展渠道助脱贫,增收致富强信心。积极响应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消费扶贫号召,举办“消费扶贫爱心助农”活动,财政干部采购扶贫产品2万余元;建设运营“扶贫助农爱心帮扶超市”,实现销售额37.96万元,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下达土左旗大岱村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万元,支持当地种羊培养改良项目,培育壮大特色扶贫产业,让产业扶贫成为促进当地贫困群众增收的一把“金钥匙”。
人民在心,使命在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市财政局将珍惜荣誉、加压奋进,继续按照党中央“四个不摘”工作要求,以更有力的举措,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积极服务和融入乡村振兴,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久久为功,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展现新作为,再创新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