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的冰山一角

年1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办公大楼,考古工作者大都埋头整理刚刚过去一年的田野收获,或是分析田野调查数据,或是撰写发掘报告……“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武川县坝顶北魏阴山皇家祭祀遗址、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匈奴墓群等十几处考古发掘已经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建恩说,“对这些新成果加以梳理和研究,在考古学上一定会有新贡献,特别是将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与神木市石峁石城遗址加以对比研究,或许会有突破性进展。”

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的“面纱”是怎样被揭开的

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宏河镇后城咀村浑河北岸台地之上,距今约——年,属龙山时代。

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所处地理环境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石城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占地约万平方米。由内城、外城、瓮城构成,拥有较为完备的瓮城、壕沟、城门、马面、瞭望台等防御体系,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石城址。

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第一次被发现是在年,为配合丰准铁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次对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出以庙底沟文化晚期、阿善三期为主要文化内涵的遗存。

—年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开展“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时,对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测绘和航拍工作,并开展小范围的试掘工作。通过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了以龙山文化为主的房址、灰坑等遗迹,并在城址靠近浑河河岸处发现石质建筑遗存,这是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开始走进人们视野的发端。

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进行无人机航测,通过对高清影像图、3D模拟图的分析研究,首次提出“内城、外城”兼备的认识,并对石城空间布局、防御设施分布和城门建筑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年,为实施“考古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研究,阐明内蒙古中南部南流黄河两岸地区龙山时代石城的具体异同和变化关系,寻找内蒙古中南部龙山石城核心城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后城咀石城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余平方米,揭露城垣2段、壕沟1条、马面2个、台基5座、墙垛4处,出土少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初步掌握了后城咀石城文化属性、城垣分布、空间结构、附属设施等考古学信息,对于“瓮城”的认定改写了“瓮城”始现于历史时期的认知,其发掘成果对阐释龙山时代石城发展脉络,探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龙山时代早、晚期石城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年7月—11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套项目组为了进一步辨明后城咀石城“瓮城”的建筑形态、布局特征与防御体系组合关系,阐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石城核心聚落形态,进一步了解石城的考古学文化内涵,依照《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区工作规划》对后城咀石城址进行连续性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平方米,揭露墩台2个、马面1个、壕沟2段、城门1座,城垣2段、墙垛2处,出土陶、石、骨、玉等器物若干,基本厘清了瓮城的结构布局。

年对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新收获

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提出的重点工程“考古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中所及“考古中国”项目中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在研课题。

CM1(1号城门)位于发掘区的西南侧、瓮城中南部,与MM1(1号马面)相距约16米,MM2(2号马面)相距约18米,城门石墙和主城墙(Q1)相连。城门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约9—11米。城门整体由两段石墙围筑而成,每段石墙长约14米,宽约1.5米,残高约0.3米,石墙所选石块较为规整,为大块页岩层层错缝垒筑而成,石块间以黄土填充,立面均平直齐整;两侧石墙的南部拐角处建有两个土质墙垛,每个墙垛长1.7米,宽1.5米,皆与主城墙和城门石墙相接。城门两石墙之间留有进城直线型通道,平面形状呈长方形,笔直宽阔,长16米、宽2.7—3.6米,通道内踩踏面保存较好,存有多层,每层厚约1—5厘米,可能经过多次修缮。通道最上层踩踏面经火烤,呈青灰色或砖红色。通道两侧建有高约50、宽约厘米的土质墙体,保存较好,墙体平面铺砌一层厚约5厘米厚的板石且各存6个柱洞,纵向排列,间隔皆1米左右,柱洞内还存有立柱残碳,大多可见木柱年轮纹理;土质墙体平面及立面皆以草拌泥抹面,经长期火烤,形成似烧结面的墙壁,颜色呈青灰色或砖红色,局部可见与通道踩踏相接。通道踩踏面与土质墙体平面上存有大量木炭,木炭个体明显、纹理清晰,其宽度、长度以及木炭间相互交叉叠压情况清晰可见,个别木炭外部碳化,内芯还保存完好,从木炭分布及叠压等情况推断城门顶部应有木质建筑。

MM2(2号马面)位于发掘区的西南、瓮城的西侧,凸出于东西向延伸的城垣,与主城墙垂直分布,平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米,东西宽约6—7米,马面三侧包砌石墙,东西两侧石墙与主城墙墙体直接相接,墙体宽约1.3—1.6米,残高1.3—2米,建造所选用的石块较为规整,多以大块页岩层层错缝垒筑而成,石块之间以黄土填充,立面较为平直齐整。石墙间没有接口,三面石墙应为一体建造。马面为空心,底部为一层黄花土硬面,其上残存大量木炭,个别保存较好,年轮、枝节纹理清晰,从木炭分布及叠压等情况推断城门顶部应有木质建筑。

“通过航拍测定,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可发掘面积为万平方米,城门可发掘面积为平方米,现在仅仅发掘城门面积的2/3,收获就如此丰富”,曹建恩说,“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企盼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的“庐山真面目”

通过连续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比对研究分析,可以确定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的年代与陕西神木石峁石城遗址同期或略早。

一般认为,马面、瓮城等用于城市防御的建筑多出现于历史时期,近些年虽在史前时期新发现一些线索,但类似后城咀石城这样具备完成体系的瓮城、马面、壕沟的组成形态,在中国北方尚属首次发现,对于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瓮城出土的玉刀则彰显出其在龙山时代石城群落中的重要核心地位。

通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比对分析,初步明确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的瓮城遗迹,是中国北方地区已知最早的具备完整防御体系的瓮城遗迹,瓮城内出土的长方形玉刀、饰以几何纹的敛口瓮、斝足、夹砂鬲等器物具有老虎山文化和永兴店文化双重文化特征,为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晋北、陕北地区黄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阐释老虎山文化、永兴店文化等地域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材料。

通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比对分析,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以壕沟间隔处形成进入瓮城的通道,通道两侧分立“阙”式建筑,与二里岗文化望京楼城址、偃师商城西二门、西三门遗址相似;这与已发掘的石峁、下塔等同期石城存在明显差异,在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城中也尚属首次发现,对于探索中原地区早期城址建筑特征、规划布局,印证河套地区龙山时代与中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融关系,探讨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砌石城传播路径,明晰中原城防体系中的规制建筑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

通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比对分析,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应属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期文明的中心,周围环绕下塔、下脑包等石城和一般性龙山时代遗址的社会聚落格局已初具端倪,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明显分化的群落层级体系特征明显。

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在以石峁为核心的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城体系布局中地域核心特征明显。

“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城门发掘只不过多平方米,还不是一座完整的城门,说是冰山一角十方贴切”,曹建恩说,“如果对居住区、墓葬区进行考古发掘,将有什么样的收获的确令人心驻神往!”

(图片均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责编:吴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