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散尽春已暮,不觉芳菲已入夏
夏至,是我国先人最早确定的节气,与春分、秋分、冬至并称为“四大节气”。
在古时被称为“夏节”,有庆祝丰收、祭祀先祖的风俗,以祈求灾消年丰,足见古人对它的重视程度。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在夏至这一日,太阳行至最北处,一年之中数这一日昼最长,夜最短。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先人就利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探寻到了这份浪漫。
蛙声阵阵,蝉鸣声声,稻花如白练,荷花别样红。在最长的白昼,好手信带你与美好相逢邂逅。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俗。
夏至位于芒种之后,正是新麦丰收的季节,人们在这一天用新麦做的“夏至面”来祭祖尝新,一寓“庆丰收”,二寓“长长久久”之意。
夏至尝新,不妨试试以下这几种别具特色的面。
武川莜面
莜面是我国西北方的特色,在山西、内蒙、河北等地广受老百姓喜爱。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战争扩展到了阴山一带,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汉武帝下令屯田垦荒,命朝中管理农事的官员莜司负责。可这里属于高寒气候环境,中原带来的粮食无法在此耕种。莜司寻得一种长得像小麦的野生植物,最终解决了军粮紧缺的困境。后来战争大获全胜,汉武帝取莜司之姓,将野生小麦命名为“莜麦”,由莜麦做成的面食,被称为“筱面”。
最有名的莜面,是来自内蒙古武川县的“武川莜面”。武川县各大饭店都有“武川莜面宴”,多达多种吃法,堪称“百变莜面”,让人大开眼界大饱口福,非常值得尝试。
河南烩面
烩,是一种煮法。但又与普通的煮法不同,是将多种材料,放入汤里一起煮。
一碗烩面的材料可以十分“奢侈”:高汤用羊骨、羊肉、鸭架、鸡架以及各种中草药熬制,味道浓郁、鲜香扑鼻,单喝汤就能来一大碗。
除了集万物为一碗精华的高汤,面本身更是其中的灵魂。在面粉里加入食用碱,使之有足够的劲道;再用擀面杖把面片擀成四指宽,拉伸开来就可以下锅。如此煮出来的面,十分鲜香又有嚼劲。
烩面虽然看起来“奢侈”,但烩面不像佛跳墙那么高不可攀,价格亲民实惠,犹如朴素的河南人民。
藁城宫面
意大利空心面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吗?它原型其实来源于中国面。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意大利空心粉就是按“藁(gǎo)城宫面——藕面”模仿演变而来。
藁城宫面,看名字就知道,带有皇宫贵族血统。在古代藁城,民间将宫面、宫灯和宫酒,戏称为“藁城三宫”。
特色是细如发丝、竹节空心,能做到这一步,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工匠精神。面汤清澈不浑,入口劲道爽滑,吞咽又极其绵软。
夏至炎炎,荷以解暑?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便是入伏的起点,宣告仲夏时节已经来临。
杭扇
炎炎夏日,如何才能消夏避伏?
在我国古代,妇女间有相互赠送折扇的习俗。扇,借以生风,能拂暑取凉,以防生痱。
如今室内虽有空调解热,但出门在外偶尔还是有不适。挑一把喜欢的扇子,无论是温柔妩媚的团扇,还是英姿飒爽的折扇,不仅能扇风解热,还可以暂时遮挡一下似火的骄阳。
荷花酥
南风来去吹香远,夏至圆荷初绽芳。夏日是荷花盛放的日子,除了使用空调、扇子这样的“物理神器”以外,看看满池赏心悦目的荷花,品尝荷花做成甜品,也不失为消除暑意的良策。
《诗经》有云:“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之人,伤加之何?”
在古人心中荷花似美人,杭州著名小吃荷花酥则复刻出了荷花之美,被称为点心界的“颜值天花板”。
年随着《延禧攻略》热播,无数观众被荷花酥的颜值惊艳到了,20多天就被抢购了10万多盒。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池畔寻一处凉亭,沏一壶清香可口的清茶,吃一口芬芳四溢的荷花酥,夏日的燥热定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静以养夏,养生正当时夏至一过,气温日渐升高,人们身体明显感觉疲乏燥热,要如何养生保健呢?
黄河蜜
夏季是人体生理机最旺盛的时候,出汗增多,所以必不可少需要补充水分。在养生观念中,此时多吃苦瓜、黄瓜、香瓜等水分充足的瓜果类,有利于生津止渴、祛暑益气。
中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越往北越干旱,产出的瓜果越往北越甜。位于中国北部的甘肃省,有着“瓜果之都”的称号,这里产出的黄河蜜以香甜可口闻名于世。
夏日里切开一个黄河蜜,咬上一大口,水分十足又香甜可口,能从嘴里一直甜到心里。
番禺姜汁糖
老话说得好,“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与冬天不同,夏季人体内部的燥热会由内而外散发至体表,人们贪凉而多食寒凉会影响健康。
这个时候生姜便派上了大用场,夏季食姜不仅可使体内阳气生发,还可以调理虚冷,帮助人体抵御疾病。
广州番禺的姜汁糖,是用生姜提炼姜汁和红糖混合制成。糖能缓冲姜的辛辣,让人更容易接受姜的口感。一两块姜汁糖下肚,胃部升起一股热气,再配上一杯热茶,毛孔舒张冒出微微汗珠,这种舒爽感让人欲罢不能。
夏至,是一个缤纷灿烂的时节,万物极盛,绿茵渐浓。
在这最长白昼的浪漫里,
愿你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如荷花一样灿烂夺目;
愿你遇见的每一件事,都如蜜瓜一样甜蜜美味。
愿清风扇走你夏日的灼热,愿你尽情享受夏日美好。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