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50136625383418&wfr=spider&for=pc
《西游录》不是《西游记》,《西游录》是金末元初人,耶律楚材所写。
蒙古建国后,在年至年间,共进行了三次军事西征。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参加了第一次远征,一去就是近十年之久。回来之后写下《西游录》一书,该书分上下两卷,今天只说卷上内容。
耶律楚材在《西游录》序中说:“戊子驰传来京,里人问异域事,虑烦应对,遂著《西行录》,以见予志。”即耶律楚材在跟随蒙古军队出征归来后,人们总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向他询问西域的情景,他不胜烦虑,故而创作了《西游录》,以便于人们翻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
01记述西行经历歌颂西域风物
《西游录》共两卷,上卷记述了耶律楚材的西行经过,歌颂了西域的风物人情。下卷内容涉及当时对各教的看法等,上卷的内容更多的是记录西行的经过,更有趣味性些,以下谈及下卷内容是为了探究其成书原因。
《西游录》,顾名思义就是西游之记录。关于《西游录》的成书原因,清人李文田在《湛然居士文集》卷七《跋》中曰:“晋卿《西游录序》、《辨邪论序》等篇,皆专为攻击邱处机而作者也”;在年向达校注的《西游录》的前言中,向先生认为“其实此书主要是为攻击长春而作”。
李文田先生指的是《西游录》的《序》,向达先生指的是《西游录》全书。樊保良在《耶律楚材及其西游录杂议》中认同李文田的说法,不赞同向达先生的观点;么书仪发表《面对佛道二教的耶律楚材》,该文中提到耶律楚材的《西游录》,认为耶律楚材在年著的《西游录》中激烈地攻击丘处机,并一定要把全真教打入“邪教”,为儒释二教“正名”。
而《西游录序》中记载,耶律楚材“驰传来京,里人问异域事,虑烦应对,遂著《西游录》以见予志”。《西游录》卷上记“有客惠然而来,率而问曰:‘居士之西游也,不知其几千里邪。西游之事,可得闻乎’”耶律楚材遂将自己从燕京到漠北,又到西域,“天涯海角,人所不到”之地的奇异见闻作了大略的介绍。
关于《西游录》卷下中,虽然涉及到了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好多事情,但我们知道,《西游录》是耶律楚材回答客人问题的记录,是在主客一问一答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谈话记录”,“《西游录》也不是严格记行的游记,而只是事后的一种追忆记”,所以中间有关教派争论的问题,也是因为“其问颇涉三圣人教正邪之辨”。
由此看来,耶律楚材的本意,并不是专门为了攻击谁,《西游录》并不是一本宗教斗争的书。况且以耶律楚材的性格,如果要专门攻击邱处机也无须乎遮遮掩掩。他在其他文章中涉及到教派争论的时候都是毫不示弱或推诿,总是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
《西游录》上卷记述了作者年扈从西游的沿途见闻,包括山川地理,物产气候,民族风情以及蒙古西征的路线。耶律楚材从永安(今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历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武川县),出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抵达天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北的大青山),穿过沙漠沼泽,到达成吉思汗的行宫。
年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翻越金山(阿尔泰山),抵达额尔齐斯河一带,在此驻夏不久后蒙古军攻占了新疆博乐,南下进入伊犁境内。
又经此西行,经过伊犁河,至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托克马克,又向西南行进,分别经过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西北、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阿富汗巴尔克、巴基斯坦与印度北部地区等地,并长期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河中府)和蒲华城。
年,成吉思汗率大军东归,耶律楚材“由于在塔拉思城处理善后事宜的缘故,没有随成吉思汗大军东返蒙古本土”耶律楚材后来经新疆和田、伊犁阿里马城、天山松关,于年冬至时,到达新疆吐鲁番(高昌),后又经新疆吉木萨尔、哈密(伊州),在年端午节到达甘肃酒泉的鄯善。
西域幅员辽阔,山川雄伟,河海壮阔,森林绿洲、民俗风情、人文景观都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耶律楚材在八年多的时间里走遍西域各地,经历丰富,见识广博。他将这些都一一描绘下来:予始发永安,过居庸,历武川,出云中之右,抵天山之北,涉大碛,逾沙漠,未浃十旬,已达行在,山川相繆,郁乎苍苍。车帐如云,将士如雨,马牛被野,兵甲赫天,烟火相望,连营万里,千古之盛,未尝有也。
年6月,耶律楚材到达成吉思汗漠北大帐。当时正赶上草原的夏天,气势磅礴的山河,一望无际的绿草蓝天,雄伟庞大的车帐,骁勇善战的铁骑,众多的牛羊,构成了一幅盛大而多彩的画面。“山川相繆,郁乎苍苍,车帐如云,将士如雨,马牛被野,兵甲赫天,烟火相望,连营万里,千古之盛,未尝有也。”
耶律楚材随大军向西开进,首先翻越金山,也就是今天的阿尔泰山,当时虽然“时方盛夏”,却是“山峰飞雪,积冰千尺许”的奇特的自然景观,耶律楚材对这样未曾见过的景观很感兴趣,写到:“金山之泉,无虑千百,松桧参天,花草弥谷,从山巅望之,群峰竞秀,乱壑争流,真雄观也。自金山而西,水皆西流,入于西海。噫!天之限东西者乎?”文笔秀丽,简洁明快。
过了金山,即到达也儿的石河,也就是今天的额尔齐斯河,由此南下,到达不剌城,今新疆博乐县境内,再向南走,就要过阴山,阴山就是今天天山西部婆罗科努山的一部分,耶律楚材对这里的景色也进行了描述:“东西千里,南北二百里。其山之顶有圆池,周围七八十里许。既过圆池,南下皆林檎木,树荫蓊翳,不漏日色。”
文中提到的圆池,耶律楚材又称为镜湖,是今天的赛里木湖。从阴山南下,就是松关,今称果子沟,走到果子沟,有阿里马城,这一带出产蒲桃梨果,“西人目林檎曰阿里马,附郭皆林檎园圃,由此名焉。附庸城邑八九,多蒲桃梨果,播种五谷,一如中原”。
耶律楚材此后记录了许多地方和当地的特色。比如芭榄城的周围全是芭榄园,芭榄所结的果实叫偏桃,或者叫巴旦杏。苦盏城的特产是石榴,这里的石榴甘甜多汁,尤其解渴。八普城种植的西瓜大格外的大,有五十多斤重,“长耳仅负二枚”,用毛驴只能驼运两个,“其味甘凉可爱”。
蒙古西征第一阶段结束后,耶律楚材受命留驻撒麻耳干,撒麻耳干,在《西游录》及《湛然居士文集》中,耶律楚材将其称之为寻思虔或者寻思干,“寻思虔,西域城名。西人云,寻思,肥也;虔,城也,通谓之肥城”。又由于“西辽名士城曰河中府”,所以耶律楚材在诗中也常以河中称呼该地。此地现在是乌兹别克共和国的撒马尔罕。
从年到年,耶律楚材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撒麻耳干,对当地物产、风土人情比较了解,在《西游录》中,进行过描绘:寻思干甚富庶。用金铜钱,无孔郭......土人以白衣为吉色,以青衣为丧服,故皆白衣。
耶律楚材描绘的所有事物观察细致而深入,文字记载的既准确而又详细,该文就是对这里生活风情的真实写照,使人读了之后仿佛亲临其地,并且文笔简洁而清丽,字里行间都流落出对这里的欣赏和钟爱。寻思干的西面蒲华城,蒲华城的西面有大条河叫阿谋,即今天的阿姆河。
再向西走就是黑色印度城(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耶律楚材对这里有过详细的描述,“其国人亦有文字,与佛国字体声音不同。国中佛像甚多。国人不屠牛羊,但饮其乳。风俗夫先亡者,其室家同荼毗之...土人不识雪,岁二种麦。盛夏置锡器于沙中,寻即镕铄,月光射人如中原之夏日,遇夜人辄避暑于月之阴。此过之南有大河,阔如黄河,冷于冰雪,湍流猛峻。从此微北而来,注于正南稍东而去,以意测之,必注入南海也。又土多甘蔗,广如禾黍,土人绞取其液,酿之为酒,熬之成糖”。
这里的人也有文字,和佛国的文字有很大不同。国内佛像很多。这里人不杀牛羊,只饮牛羊奶。如果一家中丈夫先去世,他的妻子就得一同火葬。这里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雪,一年可以种两季麦子。夏天气候炎热,将锡器埋在沙子中,一会就融化了,夜晚的月光犹如中原夏天的日光。此地之南有条大河,像黄河一样宽阔,湍流猛峻。此地盛产甘蔗,蔗汁可以酿酒、熬糖,味道甜美。《西游录语言平易质朴,文笔自然流畅,感情充沛,滔滔汩汩,同时不失清丽雅致。卷上实乃游记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