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让百姓幸福感满满正北方网

“腰包”鼓了村路宽了产业兴了村民乐了

脱贫攻坚让百姓幸福感满满

截至年末,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脱贫攻坚已经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两不愁三保障”硬性指标圆满完成,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发生……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百姓对“小康”的朴素理解和追求。回首呼和浩特市脱贫攻坚历程,贫困群众从“有保障”到“更完善”,百姓的“腰包”鼓了,村路宽了、景色美了、人心暖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勾勒出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决战决胜,步履铿锵。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方略,在脱贫攻坚战场绘就了一幅出彩绚丽的“呼和浩特答卷”。

统筹兼顾见实效

每天,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四大永村村民张海霞都要到村里的街道上打扫卫生。“近几年多亏政府帮衬,孩子有了稳定工作,我也能在家附近工作,方便照顾家人。”张海霞说。

张海霞为了照顾常年患病的丈夫,不能外出打工。考虑到张海霞的实际情况,村里为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保洁员的工作。同时,张海霞的儿子也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就这样,在一项项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张海霞一家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张海霞能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得益于呼和浩特市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而这只是呼和浩特市众多依靠精准扶贫政策过上好日子的脱贫户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同时,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呼和浩特市还制定了责任清单,完善了包保机制。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各地区积极行动,各部门合力攻坚,常态化开展干部“五个一下听访活动”和“三帮三助三走访专项行动”,全市个党政军警单位、家包联企业、名驻村干部、万余名包扶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呼和浩特市还坚持问题导向、责任导向、目标导向,强基础、补短板、抓落实,今年还重点推动开展了脱贫攻坚“大整改、大排查、大考核、大整合、大走访、大培训、大引领、大宣传”“八个专项行动”,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提升攻坚成效。

据统计,年第二季度动态调整后,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其中:已脱贫享受政策户人(包括脱贫监测户28户60人);已脱贫不享受政策户人;边缘户53户人。

因人施策助脱贫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凝心聚力抓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等工作。

扶贫必扶智。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呼和浩特市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类保障资助政策,通过实施多种务实举措,破解学生就学难题。近五年,除义务教育阶段各项保障经费外,全市累计下达高中阶段“两免”资金8.51亿元,受助学生77.61万人次;发放国家助学金2.98亿元,受助学生32.41万人次。累计为大学生办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24万人次,贷款金额2.91亿元;为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含孤儿)、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录取到普通高校本科、专科的大学新生每年资助1万元,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1亿元,惠及学生人;累计发放呼和浩特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政府资助资金.6万元,受助学生3人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呼和浩特市精准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让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年至今,累计入院救治贫困患者人次,其中30种专项大病累计救治人。累计为户贫困家庭、名贫困慢病患者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全市贫困人口住院共发生医疗费用万元,自付万元,自付比例为11.08%,贫困人口县域内就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个人医疗负担明显减轻,自付费用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住房安全有保障,幸福生活才有盼头。自脱贫攻坚以来,呼和浩特市针对农村居住在局部危险或整栋危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年,呼和浩特市共实施完成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联合财政下达补助资金.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5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8万元、市级配套补助资金.万元。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还从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造方式、减轻农户负担、闲置农房合理化利用方面着手,通过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等方式,兜底解决自筹资金和投工投料能力极弱的特殊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问题。此外,呼和浩特市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产业扶持等措施,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

……

发展产业促脱贫

咖啡屋、博物馆、有机果蔬采摘大棚……昔日的“穷山村”,摇身变为旅游打卡景点。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不少贫困乡村通过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绿色蔬菜采摘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使村子的发展越来越好。

“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一年增加了几万元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在武川县耗赖山乡大豆铺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村民郝三换笑容满面,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这是呼和浩特市产业扶贫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根本之策,不断加大产业扶贫投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立足资源禀赋,创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培植发展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选准产业,是产业扶贫最关键的一步。为此,呼和浩特市各地区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际,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建立本地区产业扶贫项目库,精准储备项目。在项目选择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因村因户因人制订产业扶持方案,推广“菜单式”扶贫,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择优选优”从项目库中提取实施扶贫项目。

在产业“遍地开花”的基础上,呼和浩特市还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在合作模式上,鼓励扶持贫困户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兴办产、供、销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地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订单种养、保底收购、共建基地、入企打工、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提升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在产业链条上,通过参与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供应等领域,提升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期受益;在区域合作上,持续深化京蒙扶贫协作,签署了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和年度行动协议,有序推动京蒙协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小农户生产,多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

……

一步一个脚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呼和浩特市积极主动作为,全方位巩固脱贫成效,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结出金色扶贫硕果,奏响美好生活新乐章。

●本报记者刘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