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36741.html
1.北魏祭天遗址
由考古消息得知:北魏孝文帝时代祭天遗址被发掘。
从航拍图上可以看到,这是一处巨大而完整的遗址,让我们得知北魏时期的皇权浩大,及其对祭祀的重视。呼和浩特市北面武川县的大青山蜈蚣坝顶上的这个祭祀遗址,距离北魏初期的皇城平城(大同市)也有大约公里远,距离洛阳就更远了。这里或许是鲜卑族早期的领地。
由此,也让人想起在此主持祭祀的北魏著名皇帝——拓跋宏(元宏)。
北魏皇帝祭天遗址发掘现场祭天,是中国古代君王由来已久的敬拜礼仪。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经记载了中国黄帝在泰山筑坛向“天”献祭的事,可见祭天是很古老的一种礼仪文化,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
古人为什么要向天献祭呢?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看到电闪雷鸣就会产生敬畏心理,看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都认为与老天爷有关。祭天是出于对上天的敬畏,为了祈求避免战争等灾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天的仪式比较繁杂,不同民族有各不相同的祭天仪式。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过祭天表达人们对于上天滋润和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主要过程包括迎神、行礼、进俎、初献、亚献、终献等等。
穿着衮冕的帝王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仪式,皇帝及王公贵族们还要穿上衮冕——一种最为正式的服装。《周礼》中既有关于衮冕的记载。
之前我对南北朝这个“五胡乱华”,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混战朝代并不感兴趣。只因去年有个朋友约我一同写北魏的电视剧(因故未写成),所以我看了不少北魏的书籍资料,对这个朝代有了一定了解。
北魏一代明君拓跋宏(元宏)
北魏,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的鲜卑国家。先期的开国皇帝有拓跋珪,拓跋焘等。到了孝文帝元宏这一代,则是北魏后半期的一位杰出明君。
虽然父母都在他幼年就去世,但嫡祖母冯太后给了他很好的教育和抚养。因为冯太后是汉族,所以他自小就耳濡目染了汉族的各种文化习俗,诗书礼仪。这为他成年后大力推广汉化打下了基础。
影视剧中的孝文帝元宏他于23岁登基主政。从他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决策来看,确实是一位有胆有识,大刀阔斧理政治国的皇帝。
作为冯太后事业的继承人,孝文帝继续推行冯太后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广均田制,整治吏治,迁都洛阳,推行全面汉化等等。
但是关于他的改革,后世却有不同的看法。
孝文帝改革图示推广均田制和整治吏治这两方面没问题,效果完全是正面的:政府将自己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作,农民则交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他大力整顿吏治,开创了“三长制”、“俸禄制”,以减少贪污腐败行为,建立了一套高效廉洁的统治体系。
全面汉化,孝文帝决心非常之大。他甚至直接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元宏“——连老祖宗的姓氏“拓跋”都丢掉了。不得不说,汉化对于提高鲜卑人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肯定是有很多好处的。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相对于汉族来说,文化和生活都是落后的。他这些举措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显然有很大贡献。但是,全面汉化遭遇了鲜卑贵族们的强烈抵制。
孝文帝迁都洛阳图至于迁都洛阳,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都觉得不妥,当时招致的反对与阻力也更大。鲜卑贵族保守势力以捍卫鲜卑民族文化者自居,坚决反对迁都,并想举行政变推翻孝文帝,甚至连太子都加入了这个行列。但孝文帝立即用铁腕镇压了贵族的叛乱,对不思悔改的太子直接赐死——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决心。
不过,南迁确实使得朝廷对北部边疆地区的掌控,渐渐弱化了,这也导致了当地的政治局面越来越恶化,叛乱此起彼伏。孝文帝南征时,就不得不考虑腹背受敌的情况。
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拓跋宏的是非功过
只可惜,雄心勃勃想要拓展北魏版图,呕心沥血企图建立雄伟帝国的孝文帝元宏,在南征途中患病,于33岁的英年就早逝了。如果他不是这么早去世,北魏后续的历史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但是,他所施行的汉化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也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历史地位,时至今日,他仍在历史教科书中饱受肯定和称颂,甚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之一。
征战途中的北魏军队然而近代以来,出现了许多不同声音——以为这场激进汉化改革直接导致了30年后北魏王朝覆灭,鲜卑民族也从此消亡,觉得元宏其实是北魏和鲜卑族的“千古罪人。
无论如何,我以为北魏孝文帝将草原文明和汉族文明融合的设想是了不起的。虽然他的一些措施最终因为格局无法适应,在他去世后走向了失败。但为后世隋唐朝代的民族融合,以及朝政繁荣提供了历史的支撑。
元宏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