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
召开新闻发布会
会上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
介绍了当前全区文物保护
与利用情况及下一步重点工作
内蒙古文物古迹众多,文物资源丰富。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含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全区有长城公里,共处遗存点段,占全国长城的31.51%。全区现有家备案博物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套),其中,革命文物件(套)。首批认定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家,其中,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8家,自治区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1家。
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武安州辽塔加固维修扎实推进。该工程现已完成5层及以上加固维修,考古工作完成阶段性任务。按照计划,正在推进年考古、数字化建模和实体模型制作等工作,为完成深化1—4层修缮设计方案奠定基础;4月即将启动塔基考古发掘工作;5月开始1—4层维修工作。
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全区现存石窟寺(含摩崖造像)3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等8个盟市。阿尔寨石窟保护整体推进,现已累计投入资金.6万元,完成危岩体加固保护三期项目工程和安全防范智能系统改造升级工程,10座石窟壁画修复完成,正在实施壁画本体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工程。
全区大遗址保护成果显现。辽上京遗址、居延遗址、嘎仙洞遗址、新忽热古城、五当召、中东铁路遗址等文物保护工程,一批古代和近现代建筑、遗址得到有效保护与维修。7处遗址列入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大遗址名单,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红山文化遗址、辽上京和祖陵遗址、阴山岩刻、万里茶道内蒙古段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
国家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黄河文化系统保护工程启动实施,《内蒙古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完成初稿编制,黄河流域文物资源系统调查及后城咀、沙梁子、坝顶等黄河聚落遗址考古研究工作全面开展。《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已报国家文物局审核,《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保护规划大纲》启动编制,公园试点建设前期工作稳步开展。
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力度不断加大。以乌兰夫纪念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兴安盟“一馆三址”、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等重要纪念馆为重点,全区中、东、西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开展,19个旗县(市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3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内蒙古博物院实施“互联网+革命文物”项目,组织7家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庆祝建党周年陈列展览。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展览提升、五一会址北侧红色主题雕塑建设工程有序施工,赤峰革命历史博物馆馆址已选定。
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显著
辽耶律羽之墓、集宁路古城遗址、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等十项考古发掘先后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新发现的裕民文化将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上限推进到距今—年。“考古中国——河套地区的聚落和社会”的项目实施,发现距今约年的史前石城遗址。盛乐旧都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坝顶发现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辽上京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最大的辽朝宫殿基址,确认上京城东向中轴线布局。
博物馆建设体系基本形成
全区现有备案博物馆家(其中一级博物馆3家、二级博物馆12家、三级博物馆22家),初步构建起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体制多元、门类丰富的博物馆体系。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契丹辽博物馆建设有序开展。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每年下拨免费开放补助经费万元,一批盟市、旗县级博物馆建成并免费开放。博物馆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阵地,全区博物馆每年举办教育活动余场次、各类展览多个,年平均接待观众余万人次,内蒙古博物院的《大辽契丹》《天骄蒙古》展览分别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在全区巡展多场。
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持续健全
文物保护与安全工作已纳入盟市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区已初步建立起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文物安全行政管理体系。自治区两办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工程安全督察、检查、巡查办法》印发实施,已组织开展6次专项督察。组织开展了全区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专项行动,制定了整改方案和整改台账,整改工作有序进行。与自治区公安厅联合开展了全区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立案28起、破案2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7人,追缴文物件。持续提升文物安全监管手段和能力建设,积极推广无人机在文物安全巡查中的应用,为全区个旗县(市、区)统一配发了文物安全巡查无人机。赤峰市已试行三级文物(长城)长制管理体系,为各级地方政府依法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进行了有益探索。
下一步,自治区文物局将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建筑保护维修计划方案(—年)》实施,对全区亟需保护的文物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分年度进行保护修缮。
将二道井子遗址、坝顶子北魏皇家祭祀遗址、哈民遗址、三座店石城遗址、黑城遗址、萨拉乌苏遗址等有影响的重大考古遗址纳入旅游线路,打造考古研学游产品。
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黄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选取典型重要点段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强化文旅融合,进一步挖掘展示长城、黄河文化内涵。
加强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契丹辽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建设和展陈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文物数字化展示宣传,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积极探索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课题研究,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以清水河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遗址、武川县坝顶北魏祭祀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为依托,开展文明起源、国家形成、民族融合、边疆治理课题研究,进一步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切实增强文物安全工作合力,推动地方各级政府落实文物安全的主体责任。继续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专项活动。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和安全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与公安、统战宗教、消防救援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和文物建筑、博物馆的消防安全防控整治工作。
围绕庆祝建党周年,举办中国共产党党史展、内蒙古革命历史展,讲好革命文物故事,传承弘扬红色基因。
记者:王坤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