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雀斑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7/8598817.html
现代化教学设施配备齐全的教室,宽敞明亮的食堂,温馨舒适的学生宿舍,绿树成的校园……如今的白银区武川中学不再是那个拘于乡村一隅的农村中学,它一路走来令人耳目一新,啧啧称奇。
上任之初,武川中学校园基础建设十分薄弱,教职工大多在阴暗潮湿、危旧漏雨的办公室兼宿舍中工作,学生宿舍都由旧教室改建而成,门窗开裂,床铺拥挤,一间12平方米的宿舍高低通铺住16名学生,夏天又闷又热,冬天冷风直灌,还要时时提防煤烟中毒。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刚赴任的那个冬天,天气奇冷,四处漏风的教室和宿舍无法抵御阵阵严寒,全校名同学近一半因传染了感冒请假。到了第二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风疹横行校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被感染,全校隔离10天。这两件事,使得全校人心惶惶,学生纷纷转学,学校发展跌到了最低谷。面对此情此景,心急如焚的他深深地意识到:扭转困局、凝聚人心,关键在于改善办学条件。为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了资金尽快到位,“等米下锅”的崔正德放弃了休息时间,矢志不渝地去争项目、筹资金,把家务、孩子全推给了同样是教师的妻子。经过他的多方协调,学校争取资金整修了教师办公室、师生宿舍、食堂,修补了屋顶,硬化了地面,粉刷了墙壁,平整了操场,新修了看台。年,他再接再厉,又积极争取资金修建了一幢学生宿舍楼,更新了教师办公桌椅和学生课桌凳,全面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食宿环境和教师的办公环境。
年,是武川中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学校异址迁建。异地而建,是一次幸福的起飞,也是一段艰辛的跋涉,是从无到有的积累和跨越。“大忙人”崔正德更忙了,既要忙于学校迁建,又不能影响教学质量,更要高起点筹谋学校建设,还要坚持不懈地跑项目、争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年9月,武川中学顺利完成了教学楼、师生宿舍、食堂、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了全套教育教学设备,以崭新的面貌正式落户白银新城区。新校初成,百废待兴,为节约成本,在学校搬迁中,他率先垂范,放弃节假日休息,在没有请专业搬迁队伍的情况下,带领着全校教职工将一桌一椅、一床一被、一书一本、一碗一勺等物件有条不紊地搬进了新校园。后来,他还争取资金完成了综合实验楼、学校大门、围墙的修建。
为构建“生态校园”,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搞规划、做预算、绘蓝图、定苗木,为了学校能处处绿荫,他和全校教师一起挖坑、栽树、浇水、保墒,顶着风沙给新栽的树苗扎遮阳网。为打造“数字校园”,他积极争取资金,在全校所有教室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使农村孩子享受到比城区学生更为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从他来到武川中学担任校长的第一天起,如何选准办学的突破口,寻求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就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大课题。为此,他深入到教师当中,和每位教师谈心,一起分析学校存在的问题,共商对策。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他与他的团队完善了“以人为本、民主理校、德育为首、质量第一”的办学思路;创定了“明理诚信、自强不息、教学育人、争创一流”的校风;“团结协作、敬业进取、严谨治学、开拓奉献”的教风;“合作互助、探索创新、遵纪守法、诚实进取”的学风。
在学校管理方面,他在严明制度的同时更注重对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关心,实行“人性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管理方面,他不断开拓思路,以目标管理为手段,以月考周检为抓手,健全质量跟踪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管理方面,他初步探索出教育、教学、生活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他既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又注重特色品牌打造。在自律和他律的双重作用下,全校教师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教师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质量更是飞速提高。通过全校师生的积极努力,该校质量检测、中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白银区前列。校刊《萌芽》获得全国优秀校办报刊一等奖。一大批师生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奖励。
80%以上的学生寄宿,是武川中学最显著的校情,这意味着学校安全责任极大,也意味着平时校务工作中琐事极多,为了真正实现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目标,把学校办成学生“求知强能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学校对学生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管理,形成寄宿制军事化管理特色,崔校长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郑重承诺:住宿由他亲自抓,从他做起,全体教师分组24小时值班。为此,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常以校为家,有时忙起来,甚至整周都回不了家,吃住都在学校。一有闲暇,他就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就餐、就寝、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现如今,学校从上到下齐抓共管,学校寄宿生的管理科学规范,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寄宿制教育的优势。
在学校所在地,“留守”是一个普遍而寻常的名词。很多学生家长为了养家糊口,双双外出经商务工,家中只有年迈的老人在照看子女。个别学生平时在家无人照顾,家成了“空巢”,学生成了“留守孩子”。这些孩子平时的监护和教育出现“真空”地带,长期的骨肉分离使得他们产生“亲情饥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常孤单无助,他们会感觉没人关心没人爱,甚至有个别学生变成问题学生,他们的学习、成长成了崔老师心中的牵挂。为此,他多次动员教师充当“临时爸妈”,借助师生得天独厚的特殊关系,给予“留守孩子”一份特殊的爱,像良师似益友,用爱心滋润每位“留守孩子”的心田,填补“留守孩子”的亲情空白。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他的带动下,在党员教师的影响下,更多教师都踊跃加入到“临时爸妈”的行列中,主动与“留守孩子”展开爱心互动、进行情感交流。与此同时,他还与老师们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关爱留守学生的长效机制,组织完成了国家级规划课题《学校教育最优化变革研究》、省级重点课题《偏远山区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特别是该校案例《爱洒留守儿》获得由中央文明办组织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案例评选三等奖,这是甘肃省报送的唯一获奖案例。
百花满园,栋梁参天,离不开泥土的相依相伴和无私奉献。正如崔正德所说:“如果校长是一校之魂,那老师就是学校之魄,校长老师同甘共苦,魂魄一体,相依相助,学校才会有精神与灵气”。也正因为这份甘为人梯的爱教之心和爱生如子的舐犊之情让他在武川中学这片芳草园地里一路耕耘一路歌,走出了一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治校育人之路,用辛勤的汗水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诺言。
订阅、投稿、合作
1.搜订阅号:v或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