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5日电题:抓心劲儿,增后劲儿——内蒙古产业扶贫见闻新华社记者于长洪、李云平、于嘉清扫牛槽、喂草加水、整理圈舍……53岁的贫困户李锦在牛圈里一边忙碌,一边对记者说:“再过几个月,七八头‘扶贫牛’一出栏,能挣10万元,外债也就还清了。”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期,内蒙古自治区多个旗县着力推进产业脱贫,贫困户的心劲儿有了,整体脱贫的后劲儿增了,拔掉“穷根儿”的速度快了。自主脱贫:养牛种粮也能当“老板”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农民李锦患糖尿病、丙型肝炎等疾病,求医多年几乎花光了积蓄。年,他成为精准扶贫户后,先是获得1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买了一头奶牛,又用后期享受到的1.2万元扶贫资金和借来的3万多元买了12头牛犊,让奶牛哺育牛犊。“产业扶贫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李锦说。这是内蒙古鼓励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自营模式”脱贫的一个缩影。年至年,全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亿余元,其中70%以上的资金用于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肉牛、肉羊、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帮助4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好政策使贫困户的心劲儿明显增强。一些地方还引导农牧业龙头企业为自食其力的贫困户助力。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白恩泽说,他们在农资经营、农业技术服务、粮食产后服务等环节,对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余户贫困户进行帮扶。大佘太镇贫困户王永江说:“禾兴公司向我们销售农资时价格降低15%,免费测土配肥,收购玉米时每吨价格提高40元。这样一算,我家一年就能多收入多元。”扶贫车间:家门口就能挣“计件”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近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个县从年起整合扶贫、涉农等资金,依托冷凉气候,建设食用菌产业基地,以“蘑菇扶贫车间”吸纳就业等方式让贫困户挪穷窝。武川县耗赖山乡大豆铺村的一栋蘑菇大棚里,脱贫户郝三换忙着为菌棒通风。“我成了按月领工资的工人。”郝三换说,她和老伴儿年以前只在旱地里种庄稼,年收入五六千元,小儿子读研究生的费用还得东借西凑。食用菌基地计件算钱,郝三换一天给个菌棒打眼通氧,能挣多元,特别是5月到8月旺季挣得更多。“一年挣两三万元,活儿也不重。”她说。位于阴山南、北麓交界地带的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今年将完成脱贫摘帽目标。卓资县委副书记赵建军说,他们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创办扶贫车间,发展服装、工艺品加工等项目,解决多名搬迁人口的就业问题,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快致富”。卓资县福祥小区的巧手手扶贫车间内,上百名贫困群众用化纤布料编织收纳筐等产品。58岁的刘二女告诉记者,经过专业人员指导,她们可以熟练编织收纳筐和汽车坐垫,每人月收入元以上。像这样的扶贫车间还有很多。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六间房村巾帼脱贫车间,30多名贫困妇女通过编织帽子、袜子等制品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察哈尔右翼前旗平地泉镇扶贫车间,75名贫困户通过制作拖鞋实现就近打工……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曹思阳说,年,全区以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劳务协作、就业服务为主要抓手,帮助6万多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入股分红:贫困户摇身变“股东”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扶贫林果基地项目区,2年前栽种的杏树、海红果树开始萌芽。项目区果树养护专家王来恩介绍,农民用土地入股,果树收益也归他们所有。就拿海红果来说,再过一两年进入盛果期,每亩收入上万元。年,贫困户王占文退耕还林的30多亩地种上了白水杏和海红果。“过去好年景每亩地收入也就元,一年挣不了元。”他说,如今在家门口经营好果树,就能有可观收入。除了土地入股,内蒙古还涌现出光伏入股、牲畜入股等贫困户分红方式。在察哈尔右翼中旗,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每户享受光伏发电分红0元,持续20年。在卓资县,贫困户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扶贫资产折股量化等资产收益增收。基层干部表示,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更要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以产业发展保障稳定脱贫,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人群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镇长陶海军说,当地正筹划建设香菇和花菇基地,依托秦汉长城、阴山岩画等文物资源带动旅游业,让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为稳定脱贫提供不竭动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