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出实招产业富民见实效,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日报讯进入清水河县五良太乡新建的移民新村白旗窑村,白墙灰瓦,村容整洁,古香古色的气息扑面而来。彭杏花和老伴儿3年前从几近坍塌的土窑中搬到这里,村里覆盖便民超市、卫生室、服务中心,家里水电、通讯、卫生间齐全,生活比过去方便多了。“这里一年的水电费只收20块钱,现在的日子过得很舒心。”彭杏花高兴地说。离移民新村不远,就是新建的白旗窑村葡萄种植基地,基地占地亩,建有40座温室大棚。“基地流转白旗窑村集体土地76亩,周边农户土地44亩,总投资万元。”清水河县蒙瑞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基地年底建成,年开始全面种植,共种植阳光玫瑰、夏黑、早巨峰等5个品种葡萄,今年预计能实现收入30万元。“基地在建设运行中重点雇佣当地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雇佣,实现年雇佣村民余人次,年支付用工劳务费用40余万元,稳定务工农户户均实现增收1-2万元。”白旗窑村只是清水河县易地搬迁、产业扶贫中的一个典型,也是呼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一个例子。今年4月18日,清水河县公告退出自治区级贫困县序列,但本着“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原则,清水河县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推进,着力在培育壮大产业、发挥党建引领等方面谋求新的更大的突破。“我们紧紧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着力打好‘红、绿、特’三张牌。”清水河县县委书记云霖琼说。云霖琼介绍,“红、绿、特”三张牌中的“红色牌”,就是进一步提升老牛坡红色品牌的影响力、带动力,通过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全方位带动周边百姓乃至全县群众脱贫增收。“绿色牌”就是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中国绿化基金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扶贫大额捐赠项目。“今年联合蚂蚁森林、宇航人三方共同建设沙棘生态经济林2.2万亩。同时持续推进实施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在巩固经营好42万亩已成林的基础上,今年采取农户自行零散栽植和引进企业集中连片栽植的方式,已完成扶贫林果基地建设14.2万亩。”“特色牌”就是立足“窑上田”特色品牌,引导农户扩大“小香米、黄米、海红果、米醋、胡油、香菇”等六大地标产品和特色产业种植规模。“今年完成种植林下蘑菇15万棒,小香米示范基地2.7万亩,黑黍子示范基地5万亩,全县共派出产业指导员名。”云霖琼说,清水河县还立足特色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以开发提升鬼斧神工黄河峡谷、红色传承老牛坡、养生福地贾浪沟3个星级景区为核心,统筹推进丝路旅蒙(云商)特色小镇、高茂泉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巴图民俗村等田园综合体。而武川县,作为呼市唯一的国贫县,在今年4月18日,也经自治区公示宣布正式退出国贫县。同样,武川县也把巩固脱贫成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增强产业扶贫动能。为此,武川县持续在“四条产业链”上发力,从种植、加工、销售全程与贫困人口建立更加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全产业链增收。紧紧围绕10项长效致富产业,培育引进了燕谷坊、西贝、兴农泰华、蒙禾源食用菌、草原乌骨羊、通用中药材、晟源山茶等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合同、股份合作、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多种方式,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拓展贫困群众增收就业渠道。武川县委副书记、县长靳春亮告诉记者,在切实增强产业扶贫动能的同时,武川县还将不断强化各项政策保障,聚焦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全面开展“六清零四达标”专项行动。持续提升社会扶贫水平,深化京蒙对口帮扶。积极开展智志双扶,根据贫困人口自身发展意愿,有无劳动能力等不同情况,制定分类脱贫措施,力争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记者李海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