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门头沟区教委以暑期干部教师全员实训为契机,组织教育研修学院和大峪第二小学、龙泉小学、东辛房小学和三家店铁路中学小学部的20名干部教师和30名学生,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与武川县第二小学的干部师生一同开展京蒙教育协作实训及研学实践活动,助推两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缺少学术话语体系,如何能在学术圈走得远、走得好,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近日,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曹彦彦在暑期干部教师实训工作启动会上谈到。她强调,让学生掌握学术话语体系,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是门头沟区教委当前在教育研究方面思考的重要问题。门头沟区教育系统将立足区域实际,积极推广文献阅读行动,以文献阅读增加学生的教育收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补偿山区学生学术文化资本不足的情况。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前期,门头沟区教委副主任(挂职)张端、区教育研修学院副院长宋淑英带领学校干部和各学科教师,并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仁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科研人员郑广顺两位专家到武川县实地考察。在武川县干部教师的参与支持下,课题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挖掘武川地域资源,结合当地自然、历史、人文情况,提出新问题、启发新思考、开展新探索,共同制定了“走进内蒙草原,探寻能量转化的秘密”“武川印象,古迹溯源”“我爱中国音乐——武川之音,非遗所思”“‘穿’承中的非遗”“探莜面一生,赏农耕文明结晶”“探秘希拉穆仁草原”等六个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
为确保实训活动顺利开展,门头沟区教育研修学院副院长宋淑英以《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教研机制创新》为题,为两地干部教师开展了专题培训,重点介绍了门头沟区的教研模式、探究试题、探究课程和课题研究情况。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教师邓春香开展了《PBL项目式学习——问题设计及案例》培训,从项目式学习的内涵、驱动性问题设计、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面作了分享。通过培训,引领两地教师学习从文献中寻找思维规律,重点学习审辩思维、创新思维、合作思维和沟通思维,促进教师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将科学素养培养真正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课题组教师集中开展了学术文献阅读行动,通过读教材、读教参,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平台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为后续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做好思维拓展、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
7月10日至15日,京蒙教育协作实训团队带领两地学生分组开展了六个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草原探秘课题组以“草原小行家”探秘为核心任务,以观察希拉穆仁草原为活动依托,对希拉穆仁草原的放牧区和休牧区进行实地调查探究,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和认识更多草原旱地植物。通过实验对比放牧区和休牧区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以及表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了解围封对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草原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古迹溯源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观察实践和对比分析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当地古迹遗址、大昭寺壁画及建筑等不同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形式,从初步感知古迹形成的原因,发现其保护状况,探究古迹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学会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
非遗“穿”承课题组以“穿在身上的非遗”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内蒙古武川,感受蒙古族服饰的独特之美,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究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发产生保护非遗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武川之音课题组通过阅读文献、欣赏体验、深度访谈、交流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武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爬山调”的认知和学习,使其感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理解民族文化交融背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
探寻莜面课题组以莜面的前世今生为主线,依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展开课题研究,亲身走进武川的莜面文化,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非遗文化,体悟科学精神,增强劳动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能量转化课题组通过调查访问、实验探究、实地观察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内蒙古武川地区与北京市门头沟地区气候的差异,带领学生探究影响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因素,初探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原理,强化学生的绿色环保和低碳生活意识。
六个小课题研究迈出课堂“半步”,在生活中找教材,把学生的日常所见与真实的研究领域紧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做生动、灵活、有价值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供图/门头沟区教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蒲长廷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