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部简史一土默特部源流与明朝时的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蒙古土默特部是个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部落。就一个部落而言,她的一系列活动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是无与伦比的,不论是在蒙古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十六世纪以来的我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

对于土默特部的源流,史籍所载很少,史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秃马兀剔说。这种说法认为,土默特部源于克烈部的秃马兀剔(也称秃马亦剔)。克烈部原居阿尔泰山以西,后东迁至土拉河一带驻牧。在成吉思汗击败王罕以后,秃马兀剔便成为成吉思汗所属的蒙古各部之一了。其后,秃马兀剔部首领以从征有功被封为万户,故称作土绵?秃别干,这便是土默特部的先民。但土默特并非土绵?秃别干原封不动的继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吸收了别部落的部众。

(二)豁里?秃马惕说。这种说法认为,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蔑儿干娶豁里?秃马剔部的阿兰豁阿为妻,生子孛端察儿蒙合黑,是黄金家族的始祖。十二世纪末,因豁里?秃马剔部不服役属,成吉思汗将其征服,尽收其部众。由于孛罗忽勒征伐豁里?秃马剔部战功卓著,成吉思汗将该部属民一百户赐给他为奴。随后,孛罗忽勒的二儿子塔察尔移营官山(位于今察右中旗),前述百户跟着他,这就是土默特部的先民。

此外,也有人认为,土默特部形成于明代蒙古社会的动乱时期。

总之,关于土默特部的渊源,仍在探讨中。但是,从上述的说法中可以看出,土默特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或者更早。她是同整个蒙古民族一起发展的,其历史是悠久的。

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后,将各部划分为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左翼三万户和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右翼三万户共六个万户,土默特部为右翼三万户之一。大约在年,右翼永谢布的领主伊巴哩(也称亦卜剌)和鄂尔多斯部领主满都赉?阿固勒呼等杀害了达延汗次子、统辖右翼三万户的济农乌鲁斯?博罗特,发动叛乱。达延汗亲自统率左翼三万户征讨右翼诸部。在平定右翼的叛乱后,达延汗任命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为统领右翼三万户的济农。此后,右翼三大部便成了巴尔斯?博罗特及其子孙的势力范围。

巴尔斯?博罗特在位时,曾分封诸子。其分封情况大致如下:长子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据鄂尔多斯万户之地,次子阿勒坦汗据十二土默特大部,三子拉布克台吉据土默特之乌古新(也称兀慎),四子巴雅斯哈勒据永谢布之七营喀喇沁,六子博迪达喇据阿苏特、永谢布,而巴尔斯?博罗特的弟弟阿尔斯?博罗特则据有多罗土默特。阿勒坦汗成为土默特部的领主即源于此。从十六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土默特部在阿勒坦汗率领下,迅速强大起来。

二、土默特部的强盛

明正德十四年(年),巴尔斯?博罗特去世。墨尔根济农、阿勒坦汗、巴雅斯哈勒兄弟作为右翼三万户的领主,开始大刀阔斧地施展其政治抱负。嘉靖初年,还不足十八岁的阿勒坦汗,就已经显示出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年,兀良哈部前来攻掠,他派遣图顾凯诺颜等率兵反击,获得胜利。从那以后的近二十年里,阿勒坦汗在辅助其兄墨尔根济农治理右翼三部的过程中,他领有的土默特部逐渐强大起来。他与墨尔根济农率领右翼诸部南征北战,曾先后四次征讨兀良哈,两次征讨卫拉特,屡建功勋,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因而在他三十二岁时,中央汗廷赐予他索多汗之号,成为名震长城内外的蒙古族领袖。

明嘉靖二十一年(年),墨尔根济农去世后,阿勒坦汗成为右翼三大部的实际领袖。年,阿勒坦汗大会吉囊台吉(金囊台吉,也称诺颜达喇济农),把都台吉(即巴雅斯哈勒),强调不要再骚扰攻打明朝的边境(戒“勿复入寇”明边)。可见那时他已号令右翼诸部了。在继续削平敌对势力的过程中,阿勒坦汗将十二土默特完全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即将其叔父阿尔斯?博罗特领有的多罗特默特(多罗土蛮)及其三弟拉布克领有的兀慎部兼并(各部领主仍旧)。他所统辖的土默特部,不仅有强大的军队,任命了各级官长,还制定了自己的法律《阿勒坦汗法典》,俨然形成蒙古之内的一个政权,故而明朝人称之为“金国”。

(一)十二土默特

阿勒坦汗的基本力量是十二土默特,其领地以大青山南北为中心,东达宣化镇边外,西至乌拉山前后,甚至远至甘肃、青海地区也有其部落驻牧。据国内外学者考证,到嘉靖末年(~年),十二土默特的领主及分布大致如下:

1、多罗土蛮(多伦土默特):领主为阿尔斯?博罗特(我折黄台吉)及其子布济乞尔(不只吉儿)、孙歹雅黄台吉等。驻牧地在穆纳山(乌拉山)以北,即今固阳县、乌拉特中、后旗一带。

2、兀儿沁(威兀慎、畏兀儿):领主为阿勒坦汗第四子丙图台吉(后移住青海一带)和长孙扯力克(楚鲁克)。驻牧地在大青山后,即今武川县、四子王旗、达茂旗一带,西与多罗土蛮相接。

3、兀慎(乌古新):领主为阿勒坦汗之三弟拉布克台吉及其子兀慎阿亥图台吉。驻牧地在克儿(黄旗海)一带,即今之察古前旗、丰镇县、兴和县一带。

4、摆腰(巴岳特):领主为阿勒坦汗次子不彦台吉及其子摆腰把都儿台吉。驻牧地在天城(今山西天镇县)、阳和(今山西阳高县)边外二百里处,即今兴和县北境和商都县一带。

5、兀鲁(乌鲁特):领主为都隆森格汗次子那木尔台吉(五路台吉)。驻牧地在张家口边外五百余里处之五克掬儿克(牛心山,在镶黄旗北境)、白海子(查干淖尔,在阿巴嘎旗南境)一带,西南与摆腰部相邻。

6、王吉喇(弘吉刺特):领主为都隆森格汗第三子青把都补儿哈图台吉(紊圪浪青把都儿,即段奈台吉)。驻牧地约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到崇礼县一带,西北与兀鲁部相接。

7、把林:领主为阿勒坦汗第五子野力邓台吉(也称把林台吉)及其子把林补喇图台吉。住牧地在阳和正北五百里处,即今之苏尼特右旗南部及镶黄旗西北部一带。

8、满官嗔(蒙郭勒津,亦作猛古振、穆果勒青等):领主为把汉那吉(额哲)、大成比吉。驻牧地在今之土默川。该都的一部分在阿勒坦汗向外扩张过程中,分别移住蓟镇边外和西海地区(即甘南、青海一带)。

9、打喇(打郎):领主为阿勒坦汗第六子各力哥台吉(打喇台吉)及其子那那台吉(打喇阿拜)。驻牧地在得胜堡边外三百里处,即今之察右后旗北部至岱海、丰镇之间,西南至凉城中部一带。

10、毛明暗(茂明安):领主为都隆森格汗小儿子明暗台吉(一说为扯力克次子毛明安,即五十万打力台吉)。驻牧地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北部、西至尚义县东部,北至康保县南部。

11、布喀勒斯:领主为都隆森格汗第五子松木儿台吉。驻牧地在宣府下西路正北擦哈猱儿一带,即今之察汗淖尔,南至长城,包括尚义县东南部。

12、杭锦:据《蒙古源流》记载,达延汗征伐右翼诸部时,土默特?杭锦的阿勒楚赉?阿固勒乎曾同另外六勇士一起与可汗对阵。右翼被征服后,这位勇士又参加了达延汗对兀良哈的征讨。可知杭锦部属于土默特万户。该书还记载,年,多罗土默特的多噶托音与土默特?杭锦的乌格德巴图尔塔布囊,与藏巴汗发生武装冲突,经四世班禅调解才停息。这说明杭锦部曾与土默特其它部落西迁到青海一带驻牧。有人认为,杭锦部的驻牧地应该在今黄河后套一带,北与多罗土蛮、东与蒙郭勒津相接。其领主与确切分地尚待进一步考证。

土默特部是十六世纪活跃在中国北方的蒙古诸部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影响极为深远。

(二)征讨兀良哈和卫剌特

兀良哈部是达延汗时期的左翼三万户之一,后叛走,居漠北。十六世纪前叶,该部经常从背后掩袭右翼各部,掠夺牲畜、财产和人口,卫剌特(瓦剌)被称为西蒙古,其领主额色库、额森(也先)曾经弑杀大汗,篡夺汗位。十六世纪初,其大酋长亦卜剌等杀害右翼济农,被达延汗击败后西逃,但时刻不忘卷土重来。因而这两个部落成为右翼的肘腋之患,墨尔根济农、阿勒坦汗多次率众对它们进行征讨。

在征讨兀良哈的各次战役中,以年那次的战果最著。此役是左右翼的联合行动,而以右翼为主力。这是决定性的一役。《明实录》说阿勒坦汗“抢兀良哈,杀伤殆尽”。实际情形是,兀良哈“图类诺延、格埒巴拉特丞相、额勒都奈被迫投诚”,“将其众多之民分拨至各户为奴”。凯旋后,漠南蒙古大汗博迪汗赐阿勒坦“索多之号”,从此阿勒坦称汗。对于卫剌特部的征讨,是于年给亦卜剌以歼灭性打击,使之再无力东进。

墨尔根济农去世后,阿勒坦汗继续率右翼三部征讨上述二部。大约年,阿勒坦汗第二次征讨卫剌特,将博喇海(卜儿孩)收复,并战胜希赖兀尔人,此役基本消除了来自卫剌特的威胁,因而博迪汗加封阿勒坦汗为土谢图彻辰汗。年阿勒坦汗率众再次征讨兀良哈残部,收复莽吉尔丞相和莽海锡格津等,从而将兀良哈部彻底征服。解除后顾之忧后,阿勒坦汗得以专门对付明王朝,大力开发土默川,使土默特部在当时的蒙古诸部中,保持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优势。

(三)同明朝从对抗到友好

明蒙之间,从年元顺帝退出大都之后的长时间里,明朝刚开始是对北元政权进行军事剿灭,再后来实行严密的封锁,一直坚持消灭蒙古政权的方针。所以,尽管双方有战有和,但和平是短暂的,对峙则是主要的。墨尔根济农、阿勒坦汗当政后,继承前辈的对明政策,率右翼诸部,多次越过边墙,侵扰明朝边境。如嘉靖十八年(年)8月,阿勒坦汗率军越大同,由井坪、朔州抵雁门,破广武关,入岢岚、交城、汾州、文水、清源等处,使明朝朝野震惊。

实际上,阿勒坦汗追求的并不是对明朝的攻掠。早在年前后,他就打算与明朝和睦相处,发展互市贸易。当他成为土默特部无可争议的领袖之后,立即着手打通边关内外割断已久的经济联系。年(嘉靖二十年)7月,阿勒坦汗派遣石天爵、肯切为使,向明朝表示,如果同意通贡互市,“即约束其下,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塞外,永不相犯”。自此以后,直到年,阿勒坦汗几乎年年遣使,向明朝表示和好诚意,要求互市贸易,保证“东起辽东,西至甘凉,俱不入犯”。明朝则不仅严词拒绝,还多次杀害,并悬赏“擒斩俺答”,命令边臣“选将练兵,出边剿杀”土默特部。

在这种情况下,阿勒坦汗不得不以兵戎相见。嘉靖二十一年(年)六月,土默特部使者石天爵、满受秃、满客汉、肯切被明朝“枭示”后,阿勒坦汗率部攻至太原,一个月之内,攻破明朝州县38个,斩杀明朝游击以上将军多人,但这仅是一种手段,目的仍是通过施加军事压力,迫使明朝同意开市贸易,“庚戍之变”就是例证。

年(嘉靖二十九年,庚戍),8月,阿勒坦汗亲率右翼三部大军,从古北口沿潮河川南下,沿途攻掠密云、怀柔、顺义、三河诸县,而后挥军抵通州,渡白河,包围明朝首都北京。当时,明世宗朱厚熜深居西内,张惶不知所措,而数十万勤王之师竟无一人敢战者。右翼兵攻破北京城并不是不可能的,但阿勒坦汗在得到明朝廷开市的允诺后随后撤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庚戍之变”,明蒙双方达成互市协议,并在年开市贸易。但是,初次互市尚未结束,明世宗因耻于“城下之盟”,借口“非时开市”,召回主持互市的官员,单方面撕毁了协议,把明蒙双方再次推入战祸之中。

年(隆庆四年),由于阿勒坦汗之孙把汉那吉投明,明蒙双方以此为契机,才最终实现和平友好。年,双方达成互市协议,阿勒坦汗接受明朝“顺义王”的封号,包括鄂尔多斯、永谢布、喀喇沁等部的63人,都被授予都督同知以下官职,从此,明蒙通贡互市关系确立,长达余年的明蒙交战状态基本结束。

明蒙通贡互市关系的特点,首先,确认了土默特部对明朝的藩属关系。阿勒坦汗为首的右翼各部须向明朝进贡马匹、弓箭等物,并上表文(须经明朝边臣改定)。但这种藩属关系仅是名义上的,明朝政令不行于土默特部。阿勒坦汗除承诺不犯明边外,并不对明朝承担任何义务。其次,通贡互市的核心是“市”,即以互市的形式,沟通了明蒙经济联系。就右翼诸部而言,互市为日益增多的畜产品找到了销路。如大同、山西两处市口,年土默特部卖马匹,到年已增至匹,3年中增加一倍还多。其它畜产品如牛、羊、驴、骡和皮张、马尾等的增加更多。用这些畜产品换回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对发展土默特部的经济有着重要作用,这正是阿勒坦汗数十年孜孜以求互市的目的。另外,通过互市,贵族和大小首领可以从明朝得到相当数量的赏银和绸缎布匹等物,这对维持其越来越奢华的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再次,这种互市并非我完全平等,如明朝压低马价,严禁铁锅、农具等出边仍是抑蒙的表现。不过,一则互市的主要目的已经实现,再则明朝官方的禁售品,各部可从私市中得到,因而土默特部自上而下容忍了。

明蒙呼互市的实现,开创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友好局面,这在客观上对人民休养生息,对边墙内外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是有利的。因而阿勒坦汗为开创这种友好局面的努力应该得到肯定。

▲呼和浩特市大召广场的阿勒坦汗坐像

(四)开发土默川

阿勒坦汗在增强军事实力的同时,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