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本报记者杨彩霞
在和林县羊群沟乡,一台台“白色巨人”迎风缓缓旋转,上头是风力,到了脚下就变成了电力,这是内蒙古龙源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风电场,这里共有66台新能源风力发电机组,每天发电量约为60万度,相当于个城市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新能源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基础电站建设到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经过不懈努力,我市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升。
该公司负责人马艺峰向记者介绍,基于呼和浩特市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依托资源禀赋,公司将把呼和浩特市作为投资的重点,针对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能源管理来打造建设“零碳园区”,引进风机制造企业,在沙尔沁工业园进行新能源园区的一期开发,同时也将开发武川县、清水河县和和林县的风电和光伏资源,着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和风电光伏开发的大型基地。
经济要发展,更要绿色发展。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培育“以绿色电力为基础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为加快推进我市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培育以绿色电力为基础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培育形成光伏、风电、氢能、储能产业链,新能源装备本地化比例达到80%,电网结构更加优化,以绿色电力为基础源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年产值将超过亿元。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新增‘绿电’50亿千瓦时以上,节约标煤超过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万吨,加快推进呼和浩特市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兴旺告诉记者,公司于年10月开工建设了国家首个利用既有火电通道打捆外送新能源多能互补项目暨新能源外送项目,是中国大唐提升京津冀电力保障能力、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的重点项目,也是中国大唐传统火电向风、光、火多能互补转型,促进新能源加快发展、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突破。
呼和浩特清洁能源种类多样,资源丰富,光伏风电资源均属于国家一类资源地区。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晓燕向记者介绍道,下一步我市将围绕风光互补打造集成基地,围绕储能、制氢等方面的产业链条打造应用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利用好风光资源,推动各项产业的落地落实。
就在年最后一天,呼和浩特市年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签约项目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其中,华能北方公司国际能源先行区(北方中心)项目、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的新型现代能源基地等项目,将为呼和浩特落实“双碳”要求,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重要支撑保障;中国石化新能源北方研究中心、城市能源综合体等项目,将加快推进呼和浩特能源转型发展,助力首府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东方电气绿色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万千瓦风电场等项目,将有力提升呼和浩特在风电装备领域的发展能级;北京北方华德尼奥普兰客车公司氢能源智慧汽车产业示范园的建设,将构建起呼和浩特氢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生态;长园科技集团在电力系统智能化数字化研发方面的合作,将推动呼和浩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呼和浩特还将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伊利集团、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明恒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智慧能源运营管理平台、低碳技术交易平台。
根据《呼和浩特市培育以绿色电力为基础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三年行动方案》,在接下来的三年,我市将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产业优势,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己任,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绿色清洁低碳转型,全力打造“二个基地、二个示范区、一张网”。力争到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40%,可再生能源占新增电力装机比重达到80%左右,占新增发电量比重超过50%,绿色电力在全社会用量中占比不断提高。
如今,呼和浩特正在向着“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目标不断迈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